台湾不同生猪养殖系统中副猪嗜血杆菌(Glaesserella parasuis)的药敏差异研究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19日 来源:Porcine Health Management 3.0

编辑推荐:

  为防控猪副猪嗜血杆菌病(Gl?sser’s disease),研究人员对比不同养殖系统菌株药敏,发现差异并明确适用药物。

  在生猪养殖的 “江湖” 里,有一种名为副猪嗜血杆菌(Glaesserella parasuis,简称 G. parasuis )的病菌在暗中作祟,它引发的 Gl?sser’s disease 是养猪业的一大 “劲敌”。这种疾病会让猪猪们患上脑膜炎、关节炎等多种病症,严重影响它们的生长,导致养殖户们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防控 Gl?sser’s disease 面临诸多难题。一方面,副猪嗜血杆菌菌苗虽被广泛使用,但疫苗难以覆盖所有流行血清型,效果也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抗菌药物治疗是重要手段,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频繁使用,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不同品种猪的养殖方式差异很大,像西方引进的外来杂交猪和具有本土特色的台湾黑猪,它们的养殖系统截然不同,这也可能影响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情况。因此,了解副猪嗜血杆菌的药敏特性,对于精准选择抗菌药物、有效控制疾病至关重要。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国立屏东科技大学动物疾病诊断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Porcine Health Management》杂志上。

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这两种关键技术方法。从 2015 年到 2020 年,他们从患 Gl?sser’s disease 的猪身上采集样本,分离出 154 株副猪嗜血杆菌,其中 106 株来自外来杂交猪群,48 株来自台湾黑猪群。利用 PCR 技术准确鉴定这些菌株。接着,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对 16 种抗菌药物进行药敏测试。由于缺乏针对副猪嗜血杆菌的药敏判定标准,研究人员运用归一化耐药解释(NRI)方法分析数据。

研究结果如下:

  1. MIC 值分布和流行病学断点:通过 NRI 方法确定野生型(WT)和非野生型(non-WT)菌株群体。多粘菌素(colistin)和强力霉素(doxycycline)的 WT 群体比例较高,分别为 93.5% 和 99.4%,且标准差正常;而林可霉素(lincomycin)和大观霉素(spectinomycin)的 non-WT 菌株比例分别高达 82.5% 和 77.9%。部分抗菌药物的 MIC 分布呈现多峰模式,如阿莫西林(amoxicillin)、氨苄西林(ampicillin)等;多粘菌素、强力霉素等则呈单峰分布。还有些抗菌药物,如林可霉素、大观霉素等,因大量菌株对最高稀释浓度的药物仍耐药,无法确定分布模式。
  2. 杂交猪和黑猪群之间的药敏比较:除头孢噻吩(cephalothin)和氟苯尼考(florfenicol)外,其他抗菌药物在杂交猪和台湾黑猪的菌株药敏上无显著差异。杂交猪的头孢噻吩几何平均 MIC 值显著高于台湾黑猪;相反,台湾黑猪的氟苯尼考几何平均 MIC 值显著高于杂交猪。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意义重大。该研究首次对台湾外来杂交猪和台湾黑猪的副猪嗜血杆菌药敏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多种抗菌药物存在耐药现象,如氨基糖苷类、林可酰胺类等。根据 MIC90值,头孢噻呋(ceftiofur)、头孢噻吩、强力霉素和氟苯尼考可能更适合治疗早期 Gl?sser’s disease 。但鉴于耐药问题的严峻性,必须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同时,研究还指出,未来需进一步研究台湾黑猪群体,优化 Gl?sser’s disease 防控策略和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这项研究为养猪业对抗 Gl?sser’s disease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