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埃布罗盆地盐沼底栖硅藻群落生态研究:揭示环境与物种的奥秘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19日 来源:Microbial Ecology 3.3

编辑推荐:

  为探究盐沼底栖硅藻群落生态,研究人员分析其与环境因子关系,发现 EC 等关键影响因素,助力生态研究。

  在神秘的水生世界里,底栖硅藻虽小,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们既是环境状况的 “指示标”,也是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贡献者。在盐沼这样特殊的水生环境中,底栖硅藻的生存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目前对于它们在盐沼中的生态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人们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比如,虽然知道电导率(EC)对底栖硅藻群落有影响,但具体的影响机制和程度并不清楚;而且不同种类的底栖硅藻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如何影响整个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仍是未解之谜。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来自西班牙莱昂大学(University of León)、萨拉戈萨大学(University of Zaragoza)以及西班牙科学研究高级理事会(EEAD-CSIC)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关于西班牙东北部埃布罗盆地盐沼底栖硅藻群落生态的研究。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Microbial Ecology》上,为我们揭示了盐沼底栖硅藻群落的诸多奥秘,对理解水生生态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在样本采集方面,他们于 2023 年春季在埃布罗盆地的 4 个研究地点选取了 18 个采样点,通过放置聚丙烯绳作为底栖硅藻的人工基质,6 周后采集样本。同时,对水样进行相关指标测定,包括现场测定水温、pH 和 EC,实验室分析溶解无机营养物质、总氮、主要阴离子以及浮游植物叶绿素 - a 浓度等。在样本处理和分析上,对采集的硅藻样本进行清洗、氧化等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和鉴定。此外,运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相似性分析(SIMPER)以及加权平均法等统计方法,分析底栖硅藻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如下:

  1. 环境特征与硅藻种类:研究区域内的水体电导率较高,最高可达~16 dS/m,属于高盐度水体,且电解质以氯化物和硫酸盐为主。营养状态跨度大,从贫营养到富营养系统都有。共鉴定出 58 种不同的硅藻分类群,群落主要由嗜盐物种如 Tabularia waernii、Halamphora cejudoae 和 Seminavis pusilla 主导。样本中平均每 100 个个体有 10 ± 4 种硅藻,多样性得分普遍较低(香农指数:1.31 ± 0.44),优势度值在 0.43 - 0.72 之间。
  2. 环境因子对群落的影响:通过 NMDS 分析发现,EC 是塑造硅藻群落的主要因素,它与大多数水样中的阴离子在第一轴上相关。第二轴则表示营养水平梯度,将不同湖泊的硅藻群落区分开来。例如,Gallocanta 湖(中盐度偏好)和 Chiprana 湖(低盐度偏好)的硅藻群落分别由 Tabularia waernii 和 Brachysira aponina 主导,且二者在营养轴上明显分离。不同硅藻物种对 EC 梯度的响应不同,一些共存于同一栖息地的物种响应曲线重叠,而另一些对 EC 要求差异大的物种则分布在不同的栖息地。
  3. 物种特征与群落结构的关系:SIMPER 分析表明,丰度和分布范围广的物种对采样点间的差异影响显著,是群落结构和分化的关键驱动因素。例如,Halamphora cejudoae 和 Seminavis pusilla 等物种,其丰度和占有率较高,对四个湿地采样点间的平均差异贡献最大。此外,分类群的出现与以 EC 耐受性衡量的生态位宽度之间存在较弱但显著的关系。具有较宽 EC 耐受性的物种能够在更广泛的栖息地定植和生存,占有率更高,这支持了生态理论中关于在多变环境中泛化策略优势的观点。
  4. 稀有分类群的作用:与以往一些研究不同,该研究发现稀有分类群(相对丰度在 3 - 5% 之间)对栖息地间的群落分离影响可忽略不计。稀有分类群对环境变化更敏感,与特定栖息地变量的关联较弱,且具有较高的时间变异性,受随机过程影响更大,因此对长期的采样点间差异影响较小。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埃布罗盆地盐沼的电导率和营养状态范围显示了该地区内陆水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环境筛选(基于 EC 耐受性)和物种的固有特征(丰度和占有率)在塑造干旱盐沼中硅藻群落组成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研究结果与现有文献中关于物种丰度、占有率和生态位关系的研究一致,强调了在生态研究中同时考虑当地物种丰度和环境耐受性的重要性。这些发现有助于构建更准确的生态模型,提升人们对盐生水生生态系统中物种分布和群落动态的理解,为保护和管理这些脆弱的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生态研究领域,底栖硅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占据着关键地位。它们如同微小却精准的>

此前研究虽已明确电导率(EC)对底栖硅藻群落有重要影响,但对于不同盐沼环境下,底栖硅藻群落的具体特征以及环境因子与群落之间的复杂关联,科学家们尚未完全掌握。而且,不同种类底栖硅藻在面对环境变化时的响应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整个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也亟待深入研究。这些知识空白,限制了我们对盐沼生态系统的理解和保护。

为填补这些知识空缺,来自西班牙莱昂大学、萨拉戈萨大学以及西班牙科学研究高级理事会的研究团队,针对西班牙东北部埃布罗盆地盐沼的底栖硅藻群落展开了深入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于《Microbial Ecology》,为我们揭示了盐沼底栖硅藻群落生态的诸多奥秘。

研究人员在技术方法上进行了精心设计。2023 年春季,他们在埃布罗盆地的四个研究区域,选定 18 个采样点。在每个采样点放置聚丙烯绳,作为底栖硅藻附着生长的人工基质,6 周后采集样本。同时,采集水样,现场测定水温、pH 值和电导率(EC)。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对水样中的溶解无机营养物质、总氮、主要阴离子以及浮游植物叶绿素 - a 浓度等指标进行分析。对于采集的硅藻样本,经过清洗、氧化处理后,在显微镜下仔细计数和鉴定。此外,运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相似性分析(SIMPER)和加权平均法等多种统计手段,深入剖析底栖硅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研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结果:

  1. 盐沼环境特征与硅藻群落构成:研究区域内水体的电导率颇高,最高可达~16 dS/m,属于高盐度水体,电解质主要为氯化物和硫酸盐。营养状态涵盖贫营养到富营养的广泛范围。研究共鉴定出 58 种硅藻分类群,其中嗜盐物种 Tabularia waernii、Halamphora cejudoae 和 Seminavis pusilla 在群落中占主导地位。样本中平均每 100 个个体含有 10 ± 4 种硅藻,多样性得分较低(香农指数:1.31 ± 0.44),优势度值介于 0.43 - 0.72 之间。
  2. 环境因子对硅藻群落的关键影响:通过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发现,电导率(EC)是塑造硅藻群落的首要因素,与水样中多数阴离子在第一轴上紧密相关。第二轴反映了营养水平梯度,清晰地将不同湖泊的硅藻群落区分开来。例如,Gallocanta 湖(偏好中盐度)和 Chiprana 湖(偏好低盐度)的硅藻群落分别由 Tabularia waernii 和 Brachysira aponina 主导,在营养轴上呈现明显分离。不同硅藻物种对 EC 梯度的响应差异显著,部分共存于同一栖息地的物种响应曲线重叠,而对 EC 要求差异较大的物种则分布在不同栖息地。
  3. 物种特征与群落结构的紧密联系:相似性分析表明,丰度高且分布广泛的物种对采样点间的差异影响显著,是群落结构和分化的关键驱动因素。像 Halamphora cejudoae 和 Seminavis pusilla 等物种,凭借较高的丰度和占有率,对四个湿地采样点间的平均差异贡献突出。此外,分类群的出现与以 EC 耐受性衡量的生态位宽度存在较弱但显著的关系。具有较宽 EC 耐受性的物种,能够在更广泛的栖息地定植和繁衍,占有率更高,这与生态理论中在多变环境下泛化策略的优势相契合。
  4. 稀有分类群的独特作用:与以往部分研究观点不同,本次研究发现稀有分类群(相对丰度在 3 - 5% 之间)对栖息地间的群落分离影响极小。稀有分类群对环境变化更为敏感,与特定栖息地变量的关联较弱,且时间变异性高,受随机过程影响较大,因此对长期的采样点间差异影响微弱。

综合来看,研究结果表明,环境筛选(基于 EC 耐受性)和物种自身特征(丰度和占有率)在塑造干旱盐沼中硅藻群落组成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研究成果与现有文献中关于物种丰度、占有率和生态位关系的研究相呼应,突出了在生态研究中兼顾当地物种丰度和环境耐受性的重要性。这些发现为构建更精准的生态模型提供了关键依据,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盐生水生生态系统中物种分布和群落动态的认知水平,为保护和管理盐沼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