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PAD 的治疗手段十分有限。现有的药物大多只能缓解症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血管重建手术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情,但对于糖尿病并发症严重的患者和老年人来说,手术风险太高。新兴的干细胞疗法还处于研究阶段,尚未能应用于临床。在这样的困境下,科研人员把目光投向了脂肪移植,尤其是棕色脂肪组织(BAT)移植,期望能找到治疗 PAD 的新突破口。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浙江中医药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 PAD 这一难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通过建立糖尿病下肢溃疡小鼠模型,模拟人类糖尿病足的发病过程,将正常小鼠的 BAT 移植到患病小鼠的缺血下肢,观察其治疗效果。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为 PAD 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研究方法:多管齐下探寻真相
研究人员为了开展这项研究,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他们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之后再通过结扎和切断股动脉、静脉构建糖尿病下肢溃疡模型,模拟 PAD 的发病情况。接着,从正常小鼠肩胛下区域获取 BAT 并进行移植。实验过程中,运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动态监测小鼠下肢血流变化;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analysis)、苏木精 - 伊红(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等实验技术,对缺血组织的病理变化、血管生成、炎症反应以及巨噬细胞极化情况进行评估 。
BAT 移植成功验证:线粒体解偶联蛋白 1(UCP1)是 BAT 的标志性蛋白。术后 21 天,研究人员通过 Western blot 检测发现,BAT 组小鼠腓肠肌中 UCP1 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小鼠,而模型组与正常小鼠相比无明显变化,这证实了 BAT 成功移植到糖尿病下肢溃疡小鼠体内6。
组织病理变化:对小鼠腓肠肌进行 HE 染色后发现,模型组肌肉纤维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组织松散,肌肉纤维断裂,间隙增宽,受损细胞增多;BAT 组肌肉组织则结构完整,细胞形态正常、排列整齐,仅有轻微的肌肉纤维萎缩、坏死和溶解,受损细胞数量极少。同时,BAT 组肌肉组织中红色荧光标记的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 1(PECAM - 1/CD31)和 α - 平滑肌肌动蛋白(α - SMA)表达高于模型组和正常组,表明 BAT 移植能促进损伤后微血管再生78。
对血管生成的影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A(VEGF - A)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在血管生成和组织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人员通过 Western blot 分析发现,BAT 组小鼠腓肠肌中 VEGF - A 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而 PDGF - β 蛋白水平在 BAT 组和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均降低,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 BAT 移植可促进血管生成9。
这项研究表明,BAT 移植可以有效减轻糖尿病下肢溃疡小鼠的缺血损伤,减少坏死组织,促进血流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巨噬细胞从 M1 型向 M2 型极化、增强血管生成有关。这一研究成果为 PAD 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理论依据,让我们看到了脂肪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潜力。
然而,目前脂肪移植治疗 PAD 和糖尿病足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虽然 BAT 移植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移植的 BAT 存活率较低,部分小鼠移植后出现严重感染、囊肿形成、坏死甚至坏疽等情况,手术和麻醉也存在风险,而且获取足够数量的 BAT 对于成年患者来说也并非易事。不过,已有研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如适当浓度的富血小板血浆(PRP)与脂肪组织联合移植,以及在脂肪移植中加入脂肪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都有助于提高 BAT 移植的成功率。未来,研究人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BAT 移植的作用机制,优化移植方案,提高移植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