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色脂肪组织移植:缓解糖尿病小鼠后肢缺血损伤的新希望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15日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编辑推荐:

  为缓解外周动脉疾病(PAD)症状,研究人员开展棕色脂肪组织(BAT)移植研究,发现其可减轻缺血损伤,意义重大。

  

糖尿病足治疗困境催生新探索

糖尿病,这个隐匿在现代社会中的健康杀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它引发的并发症更是五花八门,其中外周血管疾病(PVD)就是常见且棘手的一种,主要影响心脏、大脑、四肢等器官的大血管,让无数糖尿病患者苦不堪言。而外周动脉疾病(PAD)作为 PVD 中最严重的类型,约 20% 的糖尿病患者都深受其害。它会导致下肢动脉狭窄、闭塞,使得外周血液循环变差,进而引发缺血性病变。更糟糕的是,这些病变还容易合并感染和坏死,最终发展成糖尿病足,大约 22% 的患者甚至不得不面临截肢的悲惨结局。
目前,PAD 的治疗手段十分有限。现有的药物大多只能缓解症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血管重建手术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情,但对于糖尿病并发症严重的患者和老年人来说,手术风险太高。新兴的干细胞疗法还处于研究阶段,尚未能应用于临床。在这样的困境下,科研人员把目光投向了脂肪移植,尤其是棕色脂肪组织(BAT)移植,期望能找到治疗 PAD 的新突破口。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浙江中医药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 PAD 这一难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通过建立糖尿病下肢溃疡小鼠模型,模拟人类糖尿病足的发病过程,将正常小鼠的 BAT 移植到患病小鼠的缺血下肢,观察其治疗效果。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为 PAD 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研究方法:多管齐下探寻真相

研究人员为了开展这项研究,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他们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之后再通过结扎和切断股动脉、静脉构建糖尿病下肢溃疡模型,模拟 PAD 的发病情况。接着,从正常小鼠肩胛下区域获取 BAT 并进行移植。实验过程中,运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动态监测小鼠下肢血流变化;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analysis)、苏木精 - 伊红(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等实验技术,对缺血组织的病理变化、血管生成、炎症反应以及巨噬细胞极化情况进行评估 。

研究结果:BAT 移植效果显著

  1. 体重与血糖变化: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密切监测小鼠的体重和血糖变化。结果发现,正常组小鼠体重逐渐增加,而模型组和 BAT 移植组小鼠在注射 STZ 后体重下降,缺血手术后体重下降更明显,不过到第二周又呈现上升趋势,三组体重变化相似。在血糖方面,注射 STZ 后小鼠血糖显著升高,稳定一段时间后,缺血手术使其再次上升,但术后两周又有所下降,BAT 移植组下降更明显,只是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3
  2. 下肢坏死与血流灌注评估:术后 14 天观察发现,模型组小鼠缺血下肢坏死评分平均为 2.3 分,BAT 移植组为 1.9 分,虽然两组坏死评分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坏死部位有明显不同。BAT 组坏死主要局限于脚底,部分脚趾坏死脱落;模型组则进展到小腿,多数脚趾坏死脱落,甚至出现坏疽。激光多普勒监测显示,BAT 组在术后 7 天和 14 天下肢血流灌注恢复情况明显优于模型组,之后两组都逐渐恢复正常45
  3. BAT 移植成功验证:线粒体解偶联蛋白 1(UCP1)是 BAT 的标志性蛋白。术后 21 天,研究人员通过 Western blot 检测发现,BAT 组小鼠腓肠肌中 UCP1 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小鼠,而模型组与正常小鼠相比无明显变化,这证实了 BAT 成功移植到糖尿病下肢溃疡小鼠体内6
  4. 组织病理变化:对小鼠腓肠肌进行 HE 染色后发现,模型组肌肉纤维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组织松散,肌肉纤维断裂,间隙增宽,受损细胞增多;BAT 组肌肉组织则结构完整,细胞形态正常、排列整齐,仅有轻微的肌肉纤维萎缩、坏死和溶解,受损细胞数量极少。同时,BAT 组肌肉组织中红色荧光标记的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 1(PECAM - 1/CD31)和 α - 平滑肌肌动蛋白(α - SMA)表达高于模型组和正常组,表明 BAT 移植能促进损伤后微血管再生78
  5. 对血管生成的影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A(VEGF - A)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在血管生成和组织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人员通过 Western blot 分析发现,BAT 组小鼠腓肠肌中 VEGF - A 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而 PDGF - β 蛋白水平在 BAT 组和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均降低,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 BAT 移植可促进血管生成9
  6. 炎症反应与巨噬细胞极化:免疫荧光染色和 ELISA 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 1β(IL - 1β)、白细胞介素 - 6(IL - 6)和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 α)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小鼠,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 10(IL - 10)和精氨酸酶 - 1(Arg - 1)表达较低;BAT 移植后,IL - 1β、IL - 6 和 TNF - α 表达明显降低,IL - 10 和 Arg - 1 表达增加。此外,缺血损伤会使组织中 M1 巨噬细胞标记物 CD68 表达升高,M2 巨噬细胞标记物 CD163 表达降低,而 BAT 移植可逆转这一趋势,表明 BAT 移植能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巨噬细胞从 M1 型向 M2 型极化1011

研究结论与讨论:前景光明但挑战犹存

这项研究表明,BAT 移植可以有效减轻糖尿病下肢溃疡小鼠的缺血损伤,减少坏死组织,促进血流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巨噬细胞从 M1 型向 M2 型极化、增强血管生成有关。这一研究成果为 PAD 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理论依据,让我们看到了脂肪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潜力。
然而,目前脂肪移植治疗 PAD 和糖尿病足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虽然 BAT 移植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移植的 BAT 存活率较低,部分小鼠移植后出现严重感染、囊肿形成、坏死甚至坏疽等情况,手术和麻醉也存在风险,而且获取足够数量的 BAT 对于成年患者来说也并非易事。不过,已有研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如适当浓度的富血小板血浆(PRP)与脂肪组织联合移植,以及在脂肪移植中加入脂肪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都有助于提高 BAT 移植的成功率。未来,研究人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BAT 移植的作用机制,优化移植方案,提高移植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

    生物通精彩推荐 • 多发性骨髓瘤:从复杂病理到创新疗法的突破 ——2025 年研究新进展 • 综述:身心疗法的全球研究趋势:一项文献计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