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电刺激(ES)对肌腱愈合具有积极作用,多种方式的刺激,如体外冲击波、低强度脉冲超声、机械应力、直接 ES、联合磁场和运动疗法等,都被证明有助于肌腱愈合。直接 ES 可引导多种组织的发育和再生,促进细胞增殖、分化,最终促进 ECM 合成。
目前常见的 ES 设备包括直接耦合(DCP)刺激、电容耦合(CCP)刺激、电感耦合(ICP)刺激等。DCP 刺激需在损伤部位放置阴极,周围软组织放置阳极,可促进细胞分泌前列腺素、形态因子和生长因子,影响细胞功能。例如,经颅直流电刺激可用于治疗多种精神和神经疾病,还能促进前交叉韧带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和 COL I 的表达,有助于韧带愈合。CCP 刺激通过在目标组织两侧放置皮肤电极,施加低频交流电产生电场,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非侵入性骨生长刺激,也可用于恢复关节软骨的内环境稳态。ICP 刺激通过电磁线圈施加脉冲磁场,在组织内诱导产生随时间变化的二次电场,可用于抑制疼痛、调节细胞过程。研究发现,1.5 mT 的脉冲电磁场治疗对促进健康人肌腱细胞增殖、上调肌腱特异性基因表达、释放抗炎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最为有效,还能促进大鼠急性双侧冈上肌撕裂修复后的肌腱 - 骨愈合。
直接 ES 在促进肌腱修复方面具有多重作用。它可诱导骨、软骨和肌腱等组织的发育,改善膝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减少疼痛。低频率 ES 能促进线粒体生物活化,影响巨噬细胞极化,抑制炎症反应。同时,ES 还能促进血管扩张、增强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组织血流量。
TENG 可作为高灵敏度传感器或电模拟器,实现自供电生物医学技术,用于人体诊断和治疗。它具有灵活性、轻质、高电输出和对机械刺激响应快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可穿戴设备。许多材料被用于制备高性能 TENG,如聚四氟乙烯(PTFE)、氟化乙烯丙烯(FEP)、聚偏氟乙烯(PVDF)等作为电子受体部分,尼龙、丝绸、羊毛等含供电子基团的聚合物材料作为电子供体部分。
TENG 可应用于活生物体,收集能量并输出电刺激作用于细胞,调节细胞功能和命运,成为一种新的医疗保健和疾病干预方法。研究发现,旋转盘状 TENG(RD - TENG)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摩擦电刺激还能恢复衰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活力。此外,二极管放大的 TENG 可直接刺激肌肉,压电驱动的 TENG 和电活性水凝胶复合材料诱导的 ES 可加速糖尿病足溃疡的修复。基于 PVDF - TrFE 和尼龙 6(PA6)制备的自供电可穿戴 ES 贴片可用于治疗肌腱病,能显著改善大鼠的运动功能,促进胶原蛋白再生,减少组织炎症浸润程度和恢复时间。
然而,TENG 在应用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如输出稳定性受人体温度、湿度等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可能受到体液中湿度的腐蚀、内部压缩或氧化。因此,选择 TENG 材料时需考虑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表面电位特性、灵活性、化学稳定性等因素。
直接 ES 为调节生物过程提供了精确的非药物手段,但传统 ES 设备存在便携性和舒适性差等问题,其临床应用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开发自供电、柔性的 ES 设备,实现集成治疗支架或设备,对于肌腱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在材料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考虑高灵敏度、自愈合能力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由于产生 ES 的材料在动态环境中具有多样性,如压电 PVDF 在摩擦时也可产生摩擦电,因此,探索这些材料的交叉应用,以最大化其功能,可能为肌腱修复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然而,这些材料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材料表面形态和结构会影响细胞行为和组织修复时间,需要开发能模拟肌腱定向结构、传递生理信号、恢复天然电微环境的智能生物材料;材料的降解会影响 ES 的有效性,需确定支架降解速率与组织修复动力学之间的平衡,根据组织修复时间选择合适降解速率的材料,并在体外模拟体内降解过程,验证降解材料在不同时间点是否仍能产生 ES;部分材料植入后可能引发过度免疫反应,影响修复过程,因此支架需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无毒降解特性;计算机建模可优化支架结构,实现个性化定制,同时监测支架与周围组织的连接以及受损组织电通路的恢复情况,赋予支架监测肌腱疾病关键通路恢复的功能,实时调整康复计划;此外,还需考虑支架在体内的舒适性,开发无异物感且能长期发挥功能的支架,这不仅对肌腱组织修复至关重要,对其他组织再生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可穿戴和植入式电子设备需求的增加,开发与之匹配的能量转换和存储设备成为热门研究方向,肌腱作为能量转换的重要连接部分,开发可替代缺失肌腱并实现能量转移的可穿戴和植入式电子设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