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律宾,急诊科(Emergency Department,ED)是民众获取医疗服务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对于非紧急病症的患者。然而,当地的医疗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不同医院的急诊科政策和指南差异很大,缺乏标准化规范;另一方面,初级医疗服务提供者(Primary Care Providers,PCPs)未得到充分重视,导致急诊科常常承担起本应由 PCPs 负责的长期护理工作,还成为各种病情患者的默认就诊场所。此外,非紧急情况过度使用急诊科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加重了急诊科的负担,也影响了真正需要紧急救治患者的就医体验。
在这样的背景下,医师团队执业(Group Practice,GP)模式逐渐兴起。与传统的独立会诊(Independent Consultancy,IC)模式相比,GP 模式将医师的职责集中管理,有望带来更高效的医疗服务和更好的患者管理。为了深入了解 GP 模式在非紧急急诊科环境中的实际效果,来自 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 和 The Medical City 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混合方法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杂志上。
研究结果显示,在患者结局方面,GP 和 IC 模式下非紧急急诊科患者的积极结局比例都很高。不过,两者在一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运营成本上,GP 模式的总运营成本(PhP587,812 vs. PhP379,699;p<0.001)和每位患者的运营成本(PhP1,801 vs. PhP554;p<0.001)均高于 IC 模式,但 GP 模式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更短(165.5 vs. 214.2 分钟;p<0.001)。在服务满意度方面,虽然总体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但患者对 GP 模式下急诊科护理水平的评价更高(5 vs. 4;p 值 = 0.019)。
进一步分析发现,IC 模式下医生的缺勤、迟到和加班情况更为严重,这可能导致工作效率降低;而 GP 模式由于团队预先安排好了日程,不存在这些问题。在费用方面,IC 模式下医生更倾向于接收健康维护组织(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HMO)的患者;GP 模式下医生虽然每项放射检查的平均成本较低,但要求的影像学检查更多,且每位患者的药物和实验室检查成本更高。
综合研究结果和讨论,虽然 GP 模式会增加医院的运营成本,但能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提升患者对护理水平的评价,且在整体患者结局和服务满意度上与 IC 模式无明显差异。这表明在急诊科非紧急科室采用 GP 模式,可能有助于提高运营效率和患者满意度,但会给医院和患者带来更高的成本。由于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无法反映 GP 模式的长期影响、样本量有限且仅来自单一急诊科等,未来还需要更多研究来深入探讨 GP 模式在医疗体系中的应用,特别是其对患者长期护理的影响,以及从医生角度进一步评估该模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