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攻克这些难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前瞻性纵向观察临床研究。他们旨在探究多模态超声(涵盖 B 型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和血管造影脉冲(AP)成像)在评估瘢痕疙瘩严重程度和治疗反应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为瘢痕疙瘩的评估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多模态超声评估是核心技术,通过 B 型超声测量瘢痕疙瘩厚度,SWE 评估组织弹性,AP 模式评估血管情况。同时,研究人员还使用了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能量多普勒成像(PDI)与 AP 模式进行对比。在分析数据时,运用 IBM SPSS version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曼 - 惠特尼 U 检验比较不同组之间的指标差异。
在评估瘢痕疙瘩的治疗反应时,研究人员将接受90Sr - 90Y 同位素治疗的 28 处瘢痕疙瘩分为 “良好反应者”(VSS 评分改善 5 分及以上)和 “不良反应者”(VSS 评分改善不足 5 分)两组。结果发现,良好反应者在治疗后,弹性参数(如 C - mean、C - max、C - min、E - mean 和 E - max)显著降低,E - 比值参数也明显下降,AP 模式显示治疗前后血管信号水平差异显著;而不良反应者在治疗后,瘢痕疙瘩厚度、弹性参数和血流信号变化均不明显。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进一步强调了多模态超声的重要意义。AP 模式能够有效监测瘢痕疙瘩的微血管变化,对于了解瘢痕疙瘩的炎症活动和治疗反应至关重要。通过 AP 模式观察到的血流变化,医生可以判断瘢痕疙瘩的活跃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对于血流丰富的瘢痕疙瘩,可以考虑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进行治疗;而对于血流变化不明显的不良反应者,可能需要调整治疗策略。SWE 技术则可以量化组织硬度,评估瘢痕疙瘩的严重程度和预测治疗效果。组织硬度的变化可以反映治疗过程中瘢痕疙瘩的改善情况,有助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瘢痕疙瘩厚度也是评估的重要指标,虽然治疗后两组瘢痕疙瘩厚度均有所下降,但不良反应者的厚度变化未伴随硬度和微血管分级的相应降低,提示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治疗。
总的来说,多模态超声将 B 型超声、AP 和 SWE 整合为一站式检查,结合临床评估量表,为医生提供了全面、客观的瘢痕疙瘩评估框架。它不仅能够详细显示瘢痕疙瘩的结构和厚度,还能监测微血管变化和量化组织硬度,有助于早期识别不良反应者,推动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为瘢痕疙瘩的临床管理带来了新的突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