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种优势与杂交育种:解锁作物增产新密码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12日 来源: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4.4

编辑推荐:

  研究人员围绕杂种优势和杂交育种展开研究,剖析其理论、优化方法并改良作物,助力农业发展。

Suggested Reading
  

杂种优势与杂交育种:解锁作物增产新密码

在农业的广袤领域中,杂种优势(Heterosis)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作物增产的道路。自 1908 年 Shull 和 East 关于玉米杂种优势的开创性论文发表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便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杂种优势是指杂交子代在生长活力、育性、产量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它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是过去和现在农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杂种优势在多种作物的杂交育种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杂种优势背后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晰,这限制了人们对其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在杂交育种方法上,如何更高效地利用杂种优势,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育种效率,成为育种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此外,面对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如何通过杂种优势和杂交育种培育出更适应环境、高产且可持续的作物品种,也是当下农业研究的关键方向。
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来自巴西圣保罗大学(University of S?o Paulo)、德国吉森尤斯图斯?李比希大学(Justus Liebig University Giessen)、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USDA-ARS)等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共同围绕杂种优势和杂交育种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杂志上。
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技术方法来开展研究。在基因表达分析方面,利用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对不同作物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小 RNA 丰度和全基因组甲基化进行检测,从而深入了解杂种优势形成过程中的基因调控机制;在遗传分析中,采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模型,结合等位基因和祖先信息,鉴定与杂种性能和杂种优势群互补性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通过模拟实验,如基于真实数据集和文献信息的随机模拟,探讨不同育种策略的遗传增益和最佳训练集设计;还利用染色体金字塔技术(Chromosome pyramiding),合成多倍体作物,研究基因组剂量对杂种优势的影响。
研究成果涵盖了杂种优势和杂交育种的多个方面,具体如下:
  1. 杂种优势和杂交育种理论
    • 基因表达和甲基化模式:Orantes-Bonilla 等人对油菜(Brassica napus)杂交种进行研究,发现种子形成过程中 F1杂交种的差异表达和甲基化模式,为早期杂种优势相关基因和机制提供了新见解。在种子和幼苗发育阶段,通过对两个不同油菜生态型杂交种的基因表达、小 RNA 丰度和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发现约 70% 的差异表达或甲基化特征表现出亲本显性,且在种子发育过程中鉴定出具有超亲显性和父本显性模式的生殖、发育和减数分裂基因拷贝1
    • 杂种优势群互补性:Beugnot 等人开发了一种新方法研究杂种优势群互补性,在玉米杂交群体中鉴定出多个与开花性状、籽粒水分和籽粒产量相关的 QTL,明确了 QTL 显性和超显性 / 假超显性对籽粒产量杂种优势的重要性。该方法考虑了等位基因效应的群体起源,应用于两个不同的杂交面板,能够识别出传统 GWAS 模型可能遗漏的位点2
  2. 优化杂交育种中杂种优势的利用
    • 互交试验设计:Sweet 和 Bernardo 研究了互交试验设计在玉米杂交育种基因组预测中的优势。通过该设计,可考虑杂种优势群双方的相关性,提高预测准确性,筛选出更具潜力的商业杂交种。研究结合商业种质、密集基因分型和表型分析,在多个地点进行单交种预测,结果表明该设计能有效提高杂种性能的基因组预测能力3
    • 训练集组成优化:Melchinger 等人研究了如何定义训练集组成以预测未实现的杂交组合。研究发现,理想的训练集组成取决于育种计划的可用资源,当基因分型成本较低且预测集中有较多特定类型杂交种时,每个亲本进行一次杂交(c = 1)是较好的选择4
    • 基因组选择策略比较:Melchinger 和 Frisch 比较了全同胞和半同胞的互作轮回基因组选择(RRGS)在短期和长期选择进展中的差异。结果表明,当特定结合能力(SCA)方差与遗传方差的比率较高时(如温带玉米产量的情况),全同胞 RRGS(FS-RRGS)的累积遗传增益更大;否则,半同胞 RRGS(HS-RRGS)更具优势或与 FS-RRGS 相当5
    • 预育种杂交方案:Krenzer 等人通过模拟实验,比较了三代杂交方案和基于一般配合力选择的杂交方案,发现模拟设计的预育种杂交方案可节省时间和资源,同时保留更多遗传变异6
    • 群体选择效果:Lamkey 和 Lorenz 对玉米重复轮回全同胞(RRFS)后代选择进行基因组分析,发现新的育种计划无需进行 RRFS 选择来分化群体以形成杂种优势群7
    • 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关系:Würschum 等人回顾了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的关系,发现存在产生杂种优势的最佳遗传距离,通过群体间杂交可释放等位基因固定,使选择更有效8
    • 不同育种策略比较:Labroo 等人通过模拟比较了不同育种策略的遗传增益,发现对于二倍体作物,在高选择强度和快速循环条件下,互作轮回选择长期来看是最优策略;而对于多倍体作物,单池策略更为合适910
    • 多倍体研究:Li 等人利用染色体金字塔技术合成了涉及玉米(Zea mays)、摩擦禾(Tripsacum dactyloides)和多年生玉米(Zea perennis)的异源六倍体,研究发现基因组剂量影响表型表现,为研究基因组剂量对杂种优势的影响提供了模型系统11
  3. 杂种优势和杂交育种用于作物和性状改良
    • 根系杂种优势:Baldauf 和 Hochholdinger 综述了谷物根系及其根际杂种优势的分子基础,强调杂种植物早期根系发育更旺盛,基因表达互补和有益微生物可促进玉米杂种性能,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新方向1213
    • 棉花雄性不育基因:Mao 等人鉴定出棉花(Gossypium hirsutum)ms5ms6 雄性不育系中编码细胞色素 P450 蛋白的 GhCYP450 基因的重复突变,有助于未来棉花杂交育种中更好地利用该突变体14
    • 固定杂种优势的方法:Mahlandt 等人综述了利用无融合生殖(Apomixis)固定杂种优势的当前可能性和未来前景,为杂种种子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15
    • 细胞质雄性不育机制:Kitazaki 等人综述了细胞质雄性不育(CMS)及其恢复机制的分子和遗传基础,为增强杂交育种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16
    • 水稻育性恢复基因:Liu 等人在水稻(Oryza sativa)中鉴定并精细定位了 WA 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复基因 Rf20 (t),有望用于培育优质的 WA 型 CMS 和保持系17
这些研究成果意义重大。在理论层面,进一步揭示了杂种优势的分子机制,加深了人们对杂种优势形成过程中基因调控、遗传距离等因素的理解;在实践方面,为杂交育种提供了更科学、高效的方法和策略,有助于提高育种效率,培育出更具优势的作物品种,从而满足全球对粮食产量和质量的需求,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同时,研究成果也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杂种优势和杂交育种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