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这个名字如今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就像大脑中的 “橡皮擦”,无情地擦去患者的记忆,让他们逐渐迷失在自己的世界里。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AD 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我们对 AD 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弄清楚,虽然知道免疫系统似乎参与其中,但具体的作用和机制却迷雾重重。一些研究发现,免疫基因的变异与 AD 的风险有关,可这些变异如何影响疾病的发展,仍然是未解之谜。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人员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突破点,为 AD 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和埃默里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这一难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Acta Neuropathologica Communications》上,为我们理解 AD 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研究人员在研究中用到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他们使用了腺相关病毒(AAV)技术,将编码可溶性 Il10 受体(sIl10R)和可溶性 Il4 受体(sIl4R)的基因导入小鼠大脑。其次,运用 RNA 测序(RNAseq)技术,分析基因表达的变化。此外,还采用了免疫组织化学、硫代黄素 S 组织染色、免疫印迹等方法,来检测 Aβ 沉积、胶质细胞活化等指标。实验用到的小鼠模型包括 TgCRND8 小鼠(一种 AD 淀粉样变性的临床前模型)、rTg4510 和 JNPL3 模型(两种 tau 转基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