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脑损伤后皮层丝氨酸 / 苏氨酸激酶活性的时空特征及电生理意义:潜在治疗靶点的新发现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06日 来源: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6.2

编辑推荐:

  为探究创伤性脑损伤(TBI)后丝氨酸 / 苏氨酸激酶组变化及影响,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发现其对皮层网络活动有重要影响,为 TBI 治疗提供新思路。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就像大脑的一场 “风暴”,每年影响着全球数千万人,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尽管科研人员多年来不断探索,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TBI 的患者病理异质性大,而且受伤后的各种慢性影响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TBI 可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原发性损伤是创伤瞬间对大脑造成的直接伤害,比如神经元细胞坏死、血脑屏障被破坏等。而继发性损伤则是由原发性损伤引发的一系列分子、生化和细胞事件,像钙或谷氨酸诱导的兴奋性毒性、氧化应激、炎症等,其中兴奋性 / 抑制性(E/I)神经传递失衡还可能导致创伤后癫痫发生(Post-traumatic Epileptogenesis,PTE)等问题。

在 TBI 发生后,许多关键的分子级联反应都由激酶调控。激酶通过将磷酸基团从三磷酸腺苷(ATP)转移到蛋白质的丝氨酸(Ser)、苏氨酸(Thr)或酪氨酸(Tyr)残基上,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这种磷酸化作用是翻译后修饰(PTM)中最常见且影响最大的一种。然而,TBI 诱导的激酶活性如何影响离子通道功能、神经递质形成和神经元受体运作,以及 TBI 后激酶组的时间变化特征,此前都未被充分研究。

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德国美因茨约翰内斯?古滕贝格大学医学中心生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Celine Gallagher 和 Thomas Mittmann 开展了一项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杂志上。

研究人员主要采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一是使用控制性皮质撞击(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CCI)模型,在小鼠右侧感觉运动皮层诱导单侧局灶性脑损伤;二是通过激酶测定技术,分析伤后 4h、24h 和 72h 小鼠同侧和对侧大脑皮质半球的丝氨酸 / 苏氨酸激酶活性变化;三是运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验证激酶活性与激酶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四是借助微电极阵列(Microelectrode Array,MEA)记录技术,结合体外药理学干预,探究激酶活性变化对皮层网络兴奋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如下:

  1. TBI 诱导及确定感兴趣的时间点:研究人员利用 CCI 模型在麻醉小鼠中诱导单侧 TBI,并基于 TBI 患者的治疗时机、分子级联反应以及实验室先前研究,确定了伤后 4h、24h 和 72h 为感兴趣的时间点,这些时间点的皮层半球匀浆裂解物可用于激酶测定,且上游激酶活性足以在磷酸肽阵列上产生可测量的荧光信号。
  2. 半球激酶活性变化
    • 4h post-TBI:伤后 4h,所有上游丝氨酸 / 苏氨酸激酶(STK)活性均增加。AGC 激酶组、Ca2+/ 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AMK)组和 CMGC 家族等都有显著变化。例如,AGC 激酶组中 PKA 的上游激活剂包括白细胞介素 8(IL-8)等趋化因子和多种神经递质;CAMK 组中多数成员活性增加,反映了此时损伤以钙为中心的特点;CMGC 家族中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活性较高,可能促进神经元凋亡。
    • 24h post-TBI:到 24h,一些激酶家族的活性发生显著转变,从过度活跃变为显著抑制,但两侧半球仍保持同步。AGC 激酶组中 PKC 家族此时作用凸显,且在对侧半球的活性更强。CAMK 组活性成员减少,部分成员活性降低,反映出损伤病理的演变。CMGC 家族中 MAPK 的影响增强,其中促生存的细胞外调节激酶(ERK)1/2 和促凋亡的 c-Jun N 端激酶(JNK)活性变化方向一致,暗示它们在伤后大脑中可能有其他作用。
    • 72h post-TBI:72h 时,同侧和对侧半球的激酶行为出现明显差异。AGC 激酶组在同侧半球仍过度活跃,在对侧则不活跃或活性显著降低。CMGC 激酶组中,同侧半球的 CDK 活性回升,可能与炎症和细胞凋亡有关;对侧半球则出现 MAPK 的过度激活。

  3. ERK 和 PKC 对皮层网络兴奋性的影响
    • ERK:TBI 后 ERK1/2 的表达和活性发生波动,24h 时表达显著下降。使用 ERK1/2 抑制剂 FR180204 进行 MEA 记录发现,抑制 ERK1/2 会增加皮层的自发活动和诱发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的幅度,表明抑制 ERK/MAPK 通路会导致皮层网络的超兴奋性。
    • PKC:PKC 在 24h 时在两侧半球尤其是对侧半球活性显著增加,之后呈现半球特异性的活性变化。激活 PKC 会增加诱发 fEPSP 的幅度,抑制 PKC 则会降低其幅度,说明 PKC 活性对皮层网络兴奋性有重要影响。

  4. 抑制 PKC 活性对 24h post-TBI 对侧皮层半球的作用:研究发现,抑制 PKC 活性可降低 24h post-TBI 对侧皮层半球的超兴奋性,使其自发活动恢复到假手术水平,表明通过调节 PKC 活性可能是改善 TBI 后皮层网络功能的有效途径。
  5. 肽水平变化与网络兴奋性的关系:通过分析激酶测定中肽水平的磷酸化变化,发现不同时间点的肽底物磷酸化改变与神经元兴奋性密切相关。例如,4h 时一些与钙相关的肽底物过度磷酸化,反映出此时的钙失衡;24h 时谷氨酸受体(GluR6)等的磷酸化增加,同时 γ- 氨基丁酸(GABA)受体的抑制性传递受抑制,可能是导致对侧半球超兴奋性的原因之一。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该研究全面揭示了 TBI 后丝氨酸 / 苏氨酸激酶组的动态变化,发现即使两侧半球的激酶组谱有相似性,但细微差异却导致了半球特异性的特征,如同侧半球的促凋亡和炎症反应更强,而对侧半球则以神经保护机制为主。同时,研究还发现一些激酶活性变化的作用难以简单判断是有益还是有害,比如 AMPKα1 的激活,既可能通过调节能量代谢起到保护作用,又可能因磷酸化 iPFK-2 导致神经元退化。此外,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未充分研究酪氨酸激酶,且实验采用的是体外和离体方法,未来需要在体内模型中进一步验证。不过,该研究为 TBI 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和方向,对理解 TBI 的病理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