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脂肪酸膜在原细胞 ATP 合成中的关键作用及膜生物能量学的进化探索 能量守恒在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进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所有细胞的共同祖先借助 ATP 合酶(ATP synthase)将质子梯度转化为 ATP,为生命活动供能。然而,产生质子梯度的泵以及维持质子梯度的脂质,在不同生物谱系中并非普遍保守,这一现象引发了科学界的思考。
传统观点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是维持质子梯度的必要条件。但近年来的研究对此提出了挑战,有学者推测,在质子泵和生物合成膜出现之前,祖先的 ATP 合酶或许能够利用自然形成的地球化学离子梯度,这些梯度由更为简单的环境前体提供。这一假说为解开生命起源初期能量转化机制的谜团提供了新的方向。
在探究生命起源初期能量转化机制的征程中,实验证据的稀缺成为一大难题。但通过自上而下的比较研究与自下而上构建类生物纳米结构的方法相结合,科学家们逐渐找到了攻克难题的途径。ATP 作为几乎所有需要能量的生化或细胞活动的通用能量货币,其合成依赖于 ATP 合酶。ATP 合酶能够利用跨磷脂膜的质子动力势,将 ADP 和磷酸转化为 ATP。值得注意的是,ATP 合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就如同核糖体和遗传密码一样。然而,产生其所需离子梯度的质子泵却并非如此,这一差异暗示着 ATP 合酶可能在所有细胞的最后共同祖先(LUCA)分化为细菌和古菌之前就已出现。
细菌和古菌位于生命之树的根部,它们的 ATP 合酶具有保守性。但这两类原核生物在膜分子结构和脂质合成途径上却截然不同。细菌的磷脂尾部是直链脂肪酸(主要含 18 个碳原子),而古菌的尾部链则是支链类异戊二烯(主要为 C20植烷链)。这种差异表明,在 LUCA 之前的原细胞可能含有更为简单的原始脂质,比如单链脂肪酸或类异戊二烯酸,而非双链磷脂甘油结合物。此前,人们普遍认为基于脂肪酸的原细胞无法支持化学渗透 ATP 合成,原因在于由短链或不饱和脂肪酸组装而成的原始膜具有较高的膜流动性,且对小分子和质子具有 “渗漏性”,难以维持稳定的离子梯度。
研究人员利用重组 ATP 合酶,对原细胞膜支持和调节 ATP 合成的能力进行了检测。结果令人惊喜,ATP 合酶在脂肪酸膜中能够发挥功能。ATP 合成速率随链长的减小和链数的增加而提高。在脂肪酸(C18)囊泡中增加磷脂(dC16)的摩尔比,或在磷脂(dC18)囊泡中增加心磷脂(qC18:1)的摩尔比,都能提高 ATP 合成速率。dC16囊泡的 ATP 合成速率是 C18囊泡的 4.4 倍,同时,前者在 3 小时时的质子梯度是后者的 3.8 倍。这充分表明了原细胞膜成分对原细胞能量代谢有着重要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ATP 合成速率与膜流动性呈正相关,较低的膜流动性可能会对 ATP 合酶的旋转催化产生更大阻碍,从而降低 ATP 合成速率。脂肪酸链长的增加能够维持较高的质子梯度,但会降低相应囊泡的膜流动性,这揭示了原细胞膜流动性和质子通透性之间存在权衡关系,即便存在较大的质子梯度,也限制了支持 ATP 合酶功能的原细胞脂质链长范围。
综上所述,被简单脂肪酸膜包裹的原细胞能够维持离子梯度,并通过转子 - 定子 ATP 合酶支持 ATP 合成。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复杂蛋白质与非生物合成的脂肪酸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借助蛇纹石化热液喷口产生的自然地质质子梯度,支持膜生物能量学。囊泡形成和维持质子梯度的适宜温度存在差异,这或许暗示着膜生物能量学起源于具有自然梯度的环境,而非各向同性的环境。原细胞膜中的脂肪酸组成决定了膜的流动性和质子通透性,这些特性不仅影响着原细胞中 ATP 合酶的功能,在现代细胞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从非生物合成的脂肪酸膜到每个单体含有两条链的酶促合成磷脂的进化转变,极大地提高了膜流动性和质子梯度稳定性,这一水平在 40 亿年里除了某些嗜热古菌中出现四醚脂质外,几乎没有再被超越。ATP 合酶作为已知最为复杂的蛋白质之一,在自由生活细胞出现之前,就能够在原细胞脂质中发挥功能。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细菌和古菌共享 ATP 合酶,却独立进化出各自的膜脂质生物合成途径,因为原始的 ATP 合酶可能并不需要酶促合成的脂质就能发挥作用。在众多被认为可能是生物系统起源的环境中,蛇纹石化热液系统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产生自然质子梯度,为原始脂肪酸膜中的 ATP 合酶提供动力,从而在能量守恒方面将地球化学与生命化学紧密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