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解码立枯丝核菌:深入基因组分析、致病机制及宿主互作研究成果显著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05日 来源:Phytopathology Research 3.2

编辑推荐:

  为解决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pp.)对农业的威胁,研究人员开展其基因组、致病机制等研究,提出综合管理策略。

  在农业的微观战场上,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pp.)可谓是臭名昭著的 “破坏分子”。它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是一类广泛存在的土壤传播真菌病原体。别看它 “身材” 微小,危害却极大,能感染众多经济作物,像小麦、大麦、土豆、水稻等都深受其害,引发根腐病、茎溃疡病、猝倒病等多种疾病。这些疾病不仅让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品质也大打折扣,给全球农业和园艺业带来了沉重打击。例如,在俄勒冈州,立枯丝核菌使小麦减产 73%,大麦减产 68%;在全球范围内,它让易感作物如土豆和水稻的产量损失在 10% - 50% 以上,严重影响了粮食安全。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贵州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学系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展了一项关于立枯丝核菌的深入研究。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Phytopathology Research》上,为我们认识和对抗立枯丝核菌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在基因组研究方面,利用高通量测序(HTS)技术对不同立枯丝核菌菌株的基因组进行测序,获取大量基因数据;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基因功能、探索遗传多样性等。在研究病原菌 - 宿主互作时,运用蛋白质组学分析病原菌感染过程中蛋白质的表达变化,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 - Cas9)对相关基因进行修饰,验证其功能。

下面来看看具体的研究结果:

  1. 分类与进化:立枯丝核菌的分类和进化研究有了新进展。通过形态学和遗传学数据的整合,发现其在遗传组成和致病行为上具有显著多样性。从进化起源来看,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研究表明,立枯丝核菌属于伞菌亚纲(Agaricomycotina)的鸡油菌目(Cantharellales),与其他担子菌有进化关联。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立枯丝核菌复合体具有非单系性,不同融合群(AGs)与有性型(teleomorphs)关系密切。基因交换在物种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明确物种分化时间对理解其进化至关重要。
  2. 基因组洞察:基因组研究揭示了立枯丝核菌的诸多奥秘。不同 AGs 的基因组大小、基因含量和重复元件存在显著差异,如感染水稻的菌株基因组大小在 39 - 45 Mbp 之间,含有超过 11,000 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比较基因组学发现,基因家族的扩张与解毒途径、细胞壁降解等相关,水平基因转移(HGT)使病原菌获得新基因,增强致病性和适应性。研究还确定了与致病性和宿主特异性相关的基因,如效应蛋白基因、细胞壁降解酶基因等,这些基因在感染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3. 病原菌 - 宿主相互作用:立枯丝核菌与宿主之间的 “战争” 十分复杂。病原菌能诱导宿主产生系统抗性,不同 AGs 的致病性和感染性存在差异。病原菌通过化学信号感知宿主位置,利用机械压力和酶降解穿透植物组织,在植物体内形成菌丝网络获取营养。效应蛋白在感染过程中发挥多种作用,如抑制宿主免疫反应、操纵宿主细胞结构和代谢等。宿主对病原菌感染也有多种防御机制,包括物理屏障加固、免疫反应激活和抗菌化合物产生等。
  4. 效应子机制:效应子是立枯丝核菌感染宿主的重要 “武器”。研究鉴定出多个关键效应子,如 RsIA_NP8、RsSCR10 等,它们在感染早期诱导细胞死亡、触发防御反应或调节宿主代谢。通过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人员能够预测和验证效应子的功能。效应子通过多种方式操纵宿主细胞过程,包括抑制免疫反应、干扰信号转导、修饰细胞结构等,病原菌和宿主之间存在着持续的进化军备竞赛。
  5. 发病机制:立枯丝核菌引发疾病的过程分为多个阶段。从最初感染到症状出现,病原菌通过附着、穿透、增殖等一系列步骤,在植物体内建立感染,导致植物出现猝倒、根腐、茎溃疡等症状。发病机制涉及复杂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病原菌利用多种酶和效应蛋白突破宿主防御,同时宿主也会激活防御途径抵抗感染。
  6. 耐药性与管理策略:化学防治立枯丝核菌面临着耐药性的挑战。病原菌对杀菌剂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包括基因突变、外排泵过表达和代谢解毒等,这导致杀菌剂效果下降,增加了管理成本和环境风险。为应对这一问题,综合病害管理(IDM)策略应运而生,它整合了文化实践(如作物轮作、卫生管理)、生物防治(利用有益微生物)、化学防治(合理使用杀菌剂)和培育抗性品种等多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本研究全面揭示了立枯丝核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和宿主互作关系,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IDM 策略结合多种防治方法,为可持续管理立枯丝核菌病害带来了希望。同时,基因组工具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培育抗性品种提供了新途径。然而,气候变化对立枯丝核菌的影响不容忽视,它可能改变病原菌的地理分布、生长和生存环境,影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未来,需要跨学科的合作,综合植物病理学、遗传学、土壤科学和气候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进一步深入研究立枯丝核菌,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农业挑战,保障全球粮食安全。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