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探究血管重塑机制,研究人员构建血管类器官 - 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揭示血管网络形成过程,意义重大。
血管,作为人体的 “生命之河”,承担着运输氧气、营养物质以及代谢废物的重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新生血管网络如何逐步构建并成熟,一直是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要谜题。而且,血管发育异常与众多疾病,如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肿瘤血管生成等密切相关。目前,研究血管重塑机制的方法存在诸多局限。动物模型虽能模拟体内环境,但进行活体成像观察血管重塑困难重重,因其过程漫长且操作复杂;体外灌注 3D 微通道模型虽便于研究微血管重塑,但难以形成大口径血管以及招募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 。因此,探寻新的研究方法迫在眉睫。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研究人员另辟蹊径,开展了一项别具一格的研究。他们构建了一种结合体外培养血管类器官与体内移植的模型,即将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s)来源的血管类器官移植到鸡胚绒毛尿囊膜(CAM)上,观察血管网络的形成与重塑过程。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为血管重塑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是类器官培养技术,通过特定的培养条件和诱导分化步骤,将 mESCs 成功诱导形成血管类器官;其次是免疫组化技术,利用该技术对类器官中的细胞类型进行鉴定和分析;最后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技术,用于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研究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血管类器官的体外生成 :mESCs 经过聚集、中胚层诱导、血管谱系诱导等一系列步骤,最终形成直径约 1mm 的球形血管类器官。这些类器官由表达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 1(PECAM-1)的内皮细胞和表达神经胶质抗原 2(NG2)的壁细胞前体组成,形成了类似 E13.5 小鼠肢体皮肤新生血管的毛细血管丛,但未观察到 α 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细胞1 2 。
体外类器官形成血管丛 :对血管类器官进行染色分析发现,其内部形成了密集的 3D 内皮血管网络,并表达 PECAM-1。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血管面积、网络连接点数量和血管直径增加,但未形成分支层次结构,且未发现 αSMA 阳性细胞,这表明体外类器官的血管组织模式与胚胎血管发育相似2 3 。
类器官 - CAM 模型:血管类器官移植并连接到鸡胚绒毛尿囊膜 :将 mESC 来源的血管类器官移植到鸡胚 CAM 上后,血管类器官发生了显著的重塑。原本的毛细血管丛发展为具有分支层次结构的血管网络,出现了大口径血管,且 αSMA 阳性细胞覆盖在这些血管上。通过注射右旋糖酐证实了宿主与类器官之间存在血流连接,且移植后的类器官血管拓扑结构类似于 E15.5 小鼠肢体皮肤的血管4 5 。
研究结论与讨论部分指出,该研究成功构建的血管类器官 - CAM 模型,有效模拟了胚胎血管发育过程中的血管生成和血管重塑事件。血管类器官在体外培养时形成毛细血管丛,移植到鸡胚 CAM 后,在血流的作用下重塑为分支血管层次结构,这充分表明血流是调节分层血管网络形成的主要因素。
此外,该模型还具有诸多优势。与其他研究模型相比,鸡胚 CAM 具有操作简便、可及性强、免疫原性低等优点,为研究血管重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该模型可用于研究基因编辑的 mESCs 来源的血管类器官,有助于深入探究血管重塑相关基因的功能。
不过,该研究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例如,目前难以通过免疫染色和形态学准确区分类器官中的周细胞和 vSMCs;αSMA 抗体无法区分细胞来源,难以确定覆盖在大口径血管上的 αSMA 阳性细胞是来自类器官还是鸡胚;研究在常氧条件下进行,与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低氧环境存在差异等。
尽管如此,这项研究依然意义非凡。它为血管重塑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模型,有助于深入理解胚胎血管发育的奥秘,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研究的深入,该模型有望在血管生物学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打赏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