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脑这个神秘的 “宇宙” 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就像一颗破坏力极强的 “小行星”,无情地撞击着老年人的认知世界。AD 是老年痴呆的主要诱因,全球无数老人深受其害,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下降,逐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尽管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探索,但 AD 的早期检测依旧困难重重。那些大脑中已有 AD 病理变化的老人,可能数十年都没有明显症状,这让早期诊断如同大海捞针。
蓝斑(locus coeruleus,LC)作为大脑中的一个 “小角色”,却在 AD 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 “大作用”。它是大脑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的主要来源,也是 AD 中最早出现 tau 病理变化的区域。tau 蛋白异常磷酸化在蓝斑中积累的时间,远远早于认知能力下降的出现。之前的研究还发现,蓝斑在神经黑色素敏感磁共振成像(MRI)中的对比度降低,与 tau 沉积增加、认知能力下降以及 AD 的进展密切相关。
数据集:经过严格的数据筛选标准,最终确定了 76 名认知正常的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年轻和年长参与者的神经心理学评估结果发现,年长参与者在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FCSRT 自由回忆、Rey Complex Figure Test(RCFT)即时自由回忆和延迟自由回忆、RCFT 元素识别以及 Trail Making Test Part B(TMTB)等测试中的表现明显更差。
与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在老年组中,发现两个脑区簇与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测量值显著正相关,且其中两个相关性涉及额叶极和总 tau 水平。同样,这些相关性由蓝斑介导的连接驱动,而非局部脑活动。
综合研究结果和讨论部分,这项研究首次利用瞳孔直径作为蓝斑活动的替代指标,全面探究了其在健康衰老过程中的功能网络变化以及与 AD 生物标志物和神经心理学表现的关系。虽然瞳孔直径不完全由蓝斑活动决定,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样本性别分布不均衡、瞳孔分割技术有待提高、未收集药物使用信息等,但它依旧为 AD 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未来研究可在此基础上,利用更高空间分辨率的成像技术,开展纵向研究,进一步明确瞳孔直径在 AD 早期诊断中的价值,为 AD 的防治带来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