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酸基共晶混合物变身 “药囊侠”:精准微封装,开启药物递送新时代!

【字体: 时间:2025年02月19日 来源:BMC Chemistry 4.3

编辑推荐:

  为解决药物稳定性差、半衰期短及传统微胶囊化材料的问题,伊朗大不里士大学研究人员用脂肪酸基共晶混合物微胶囊化药物。结果表明药物热稳定性良好且释放可控。推荐阅读,助你了解药物递送前沿成果。

  
在当今的医药领域,药物的稳定性和有效递送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许多药物和维生素就像脆弱的 “小树苗”,稳定性差,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短,这就意味着患者需要频繁服药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比如生物素(Biotin)和巴氯芬(Baclofen),它们的半衰期只有 2 - 6 小时,患者得像上了发条的闹钟一样,频繁吃药,不仅麻烦,还可能因为漏服影响治疗。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微胶囊化技术应运而生。这项技术就像是给药物穿上了一层 “防护服”,把药物包裹在特定结构里,形成微胶囊。这样一来,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了,保质期延长了,那些像维生素、抗生素、酶这类敏感的化合物也能更稳定地发挥作用。不仅如此,微胶囊化还能控制药物释放速度,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就像给药物的释放装上了一个 “小阀门”,可以精准调控。

不过,传统的微胶囊化材料也有自己的 “小脾气”。比如聚合物材料,虽然被广泛研究用于药物控释,但它的制备过程复杂得像在搭建一个精密的乐高模型,降解性有限,还有潜在的毒性,这些问题就像一道道 “关卡”,阻碍了它在临床中的应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型的材料 —— 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s,PCMs)进入了科学家们的视野。相变材料就像一种神奇的 “智能材料”,它能在固液之间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热量,而且温度几乎保持不变。利用这个特性,科学家们可以构建温度响应性的药物释放系统,让药物在合适的温度下释放,就像给药物设定了一个 “温度开关”。

脂肪酸基相变材料因为来源丰富、毒性低、可生物降解、价格实惠等优点,受到了特别的关注。但纯脂肪酸作为相变材料也有不足,很难找到熔点接近人体生理温度(310.15 K)的纯脂肪酸,而且单一脂肪酸容易形成高度结晶的结构,导致药物从脂肪酸基质中分离出来,影响药物的封装效果,还可能造成药物快速释放,就像把药物从 “小口袋” 里一下子倒出来了。

为了克服这些难题,来自伊朗大不里士大学(University of Tabriz)的研究人员 Fariba Ghaffari 和 Hemayat Shekaari 在《BMC Chemistry》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 “Application of fatty acid?based eutectic mixture as a phase change material in microencapsulation of drugs: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release behavior” 的论文。他们的研究就像是一场 “探索之旅”,旨在寻找一种更好的药物微胶囊化方法,提高药物的性能。

研究人员为了完成这场 “探索之旅”,使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他们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 - IR)技术,来检测微胶囊中相变材料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像用 “化学听诊器”,听一听它们之间有没有 “对话”;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微胶囊的形态和微观结构,仿佛是给微胶囊做了一个 “微观体检”;通过热重分析(TGA)来评估微胶囊的热稳定性,看看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 “耐力” 如何;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微胶囊化药物的热物理性质,包括熔点、熔化潜热和比热容等,这些数据就像是微胶囊化药物的 “热属性名片”。

下面来看看这场 “探索之旅” 都有哪些重要发现吧。

FT - IR 结果


研究人员通过 FT - IR 光谱分析,就像拿着 “化学解码器”,解读微胶囊的 “化学密码”。他们发现,生物素微胶囊中,C = O 拉伸峰强度降低,N - H 拉伸峰向低波数移动且强度减弱,这表明生物素和硬脂酸 - 月桂酸壳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就像两个小伙伴手拉手,建立了 “友谊”。巴氯芬微胶囊的 C = O 拉伸峰略有展宽,N - H 拉伸峰也有变化,还出现了壳材料的 C - H 峰,这些都说明巴氯芬成功被包裹。环孢素微胶囊的 C = O 拉伸峰位置有偏移,N - H 拉伸峰强度降低,同样确认了它被成功封装在壳内。FT - IR 光谱分析有力地证明了三种药物都成功被微胶囊化,形成了稳定的核心 - 壳结构。

SEM 结果


SEM 就像是一台 “微观放大镜”,让研究人员看到了微胶囊的真实模样。在它的 “目光” 下,原本不规则或结晶状的药物,在被封装后都变成了球形的微胶囊,这一变化就像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验证了微胶囊化过程的成功。不过,这些微胶囊的表面并不是完美光滑的,存在一些不平整,这可能是因为最终产品里有杂质,或者受到微胶囊形成过程中冷却速率、药物与 PCM 之间的界面张力、乳化剂浓度和类型等因素的影响。但总体来说,微胶囊的形态和球形度还是比较理想的,尺寸在 2 - 5μm 之间。

TGA 结果


TGA 曲线则像一个 “热稳定性记录仪”,记录了微胶囊化药物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研究发现,微胶囊在 293.15 - 423.15 K 这个温度区间,主要是释放吸附的水分子;在 441.15 - 547.15 K,核心材料开始分解;之后 PCM 壳也逐渐分解。令人惊喜的是,合成的微胶囊在 423.15 K 以下表现出约 90% 的热稳定性,这意味着它们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能像坚固的 “小堡垒”,保护药物不受热的影响,是各种应用的合适选择。

DSC 结果


DSC 实验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微胶囊化药物的热物理性质信息。生物素、巴氯芬和环孢素微胶囊化药物的熔点分别为 319.67 K、317.66 K 和 317.91 K,这表明它们的结构特征相似,在熔化时需要的能量也相近,而且它们的相变性质和脂肪酸的结构很相似。从 DSC 结果中,研究人员还计算出了它们的熔化潜热,生物素为 129.00 ,巴氯芬为 95.00 ,环孢素为 98.00 。同时,他们还测定了不同温度下微胶囊化药物的比热容,发现生物素的比热容比其他两种药物要高,这是因为药物核心的不同导致的,就像不同的 “内核” 让它们有了不同的 “热性格”。

药物释放研究


在药物释放研究中,研究人员把微胶囊化药物放在 PBS(pH 7.4)溶液中,在 310.15 K 和 318.15 K 两个温度下进行实验,观察药物的释放情况。结果发现,药物释放是可持续的,在 24 小时内,310.15 K 时约 50% 的药物释放出来,318.15 K 时约 60% 的药物释放出来,这清楚地显示出温度对药物释放有影响,温度越高,释放的药物越多,就像温度是药物释放的 “加速器”。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得出结论:他们成功用硬脂酸和月桂酸摩尔比为 1:3 的生物基相变材料,微胶囊化了生物素、巴氯芬和环孢素这三种低水溶性药物。通过 FT - IR 和 SEM 技术,确认了微胶囊的成功制备;TGA 分析表明微胶囊化药物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DSC 测试得到了药物的相变温度和熔化潜热等重要数据;药物释放研究则揭示了温度对药物释放的影响规律。

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它为药物微胶囊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方法,使用的脂肪酸基共晶混合物相变材料绿色环保、性能优良。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还为开发新型药物递送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就像为医药领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未来的药物治疗更加精准、高效,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