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神经肿瘤学分支的 Fengchao Lang 等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 “D-2-hydroxyglutarate impairs DNA repair through epigenetic reprogramming” 的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致癌代谢物 D-2 - 羟基戊二酸(D-2-HG)影响 DNA 修复的新机制,为深入理解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因组不稳定现象提供了关键线索,也为 IDH 突变相关癌症的治疗策略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和临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异柠檬酸脱氢酶(IDH1/2)突变在多种人类癌症中频发,如胶质瘤、白血病、软骨肉瘤和胆管癌等。IDH 突变后会产生致癌代谢物 D-2-HG,其能竞争性抑制 α- 酮戊二酸(αKG)依赖的双加氧酶,从而显著影响细胞生物学过程和疾病进展。在 IDH 突变的恶性肿瘤中,DNA 修复功能常受损,这类肿瘤对 DNA 修复抑制剂敏感,呈现出 “BRCAness” 特征,但 D-2-HG 影响 DNA 修复通路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晰。同时,IDH 突变引发的表观遗传改变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D-2-HG 抑制去甲基化酶,导致 DNA 甲基化状态改变,影响基因表达和 3D 基因组结构,然而这种表观遗传景观的变化与 DNA 修复活性受损之间的关系也有待探究。此外,染色质重塑在 DNA 修复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通过调节染色质结构影响 DNA 修复酶对损伤位点的可及性,但 D-2-HG 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尚不明确。
其他检测方法:运用激光微辐射(Laser micro-irradiation)观察 DNA 损伤位点蛋白招募;通过斑点印迹(Dot blotting)、甲基化 DNA 免疫沉淀(MeDIP)和羟甲基化 DNA 免疫沉淀(hMeDIP)分析 DNA 甲基化和羟甲基化状态;借助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ChIP-seq)、染色体构象捕获测序(4C-seq)探究染色质结构和相互作用;利用 RNA 干扰(RNA interference)和 CRISPR - cas9 技术进行基因功能研究;采用彗星实验(Comet assay)评估 DNA 损伤程度;运用 qPCR 量化末端切除;通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分析细胞相关指标。
本研究表明,致癌代谢物 D-2-HG 通过抑制 TET1/2 的去甲基化酶活性,导致 DNA 高甲基化,阻碍 CTCF 与 DNA 损伤位点的结合,进而破坏染色质结构和 DNA 修复复合物的组装,最终损害 HR DNA 修复。这揭示了 IDH 突变相关癌症中 DNA 修复受损的一种新的表观遗传机制,强调了 TET1/2 和 CTCF 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和 DNA 修复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二)讨论
癌症代谢与治疗敏感性:癌细胞通过代谢重编程满足增殖需求,D-2-HG 作为致癌代谢物,不仅引发全基因组表观遗传变化,促进癌症侵袭性表型,还损害 DNA 修复通路。IDH 突变的胶质瘤对 DNA 修复抑制剂敏感,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 D-2-HG 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为开发针对这类肿瘤的精准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
CTCF 在 DNA 修复中的作用:CTCF 作为关键的表观遗传调节因子,在 DNA 修复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通过组织染色质结构,促进 HR 修复元件向 DSB 位点的招募和组装。D-2-HG 介导的 CTCF 结合缺失和染色质相互作用减弱,严重影响了 DNA 修复效率,凸显了维持 CTCF 功能对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性。
“BRCAness” 的新机制:“BRCAness” 是癌症的一种独特表型,以往研究认为 IDH 突变通过影响组蛋白甲基化和 DNA 修复蛋白招募导致 “BRCAness”。本研究发现,TET1/2 介导的胞嘧啶去甲基化在调节染色质构象和 DNA 修复蛋白招募中起关键作用,为解释 IDH 突变恶性肿瘤中 “BRCAness” 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平行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为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
该研究系统地揭示了 D-2-HG 损害 DNA 修复的机制,为癌症治疗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未来进一步开展基于患者来源模型和体内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 IDH 突变癌症与 DNA 修复抑制剂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推动癌症精准治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