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贴壁细胞原位转染 |
 |
贴壁细胞的转染是生命科学家们一直以来都比较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基于电穿孔的原理将外源DNA向贴壁细胞的导入。2011年,Lonza集团首次设计研发出了基于24孔板的原位贴壁转染。即可对培养在24孔板中的细胞在生长周期中的任意阶段进行贴壁转染,无需任何物理或化学消化。这就克服了传统的电穿孔将贴壁细胞悬浮影响其本身的生理状态的障碍。这种转染模式不仅适用于新鲜分离培养中的贴壁细胞,而且对于冻存的贴壁细胞如原代神经元的转染也大有裨益。因为可以在复苏后培养的任意生命阶段进行转染。
 |
4D Y unit: 24孔电极板 |
 |
应用: 24孔板内原代神经元的贴壁转染
转染前,神经细胞培养在标准的24孔培养板内。转染时,弃细胞培养液,加入转染液并将24孔电极板插入24孔培养板。将此三明治结构的板放入4D Y unit进行转染。24个孔可设置24个独立的转染程序。视频详情请请点击>>
 |
右图为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24孔板的原位贴壁转染。新鲜分离的小鼠皮层神经元细胞以1×10^6 cells/孔接种到预包被了多聚赖氨酸的24孔培养板。6天后,转染17.5μg pmaxGFP质粒。试剂盒为AD1 4D-Ncleofector™ Y kit,程序为ER-137。转染后1天,用MAP2抗体标记神经细胞(红色所示)并用荧光显微镜分析pmaxGFP蛋白的表达。 |
 |
转染后功能的维持 |
 |
 |
新鲜分离的小鼠皮层神经元细胞以1×10^5 cells/孔接种到预包被了多聚赖氨酸的24孔培养板。6天后,转染17.5μg pmaxFP -yellow-C 质粒。试剂盒为AD1 4D-Ncleofector™ Y kit,程序为EH-166。4天后,标记细胞,用荧光显微镜观察pmaxFP -yellow-C蛋白(绿色)、突触(红色)和胞核(DAPI, 蓝色)。可见,转染后的神经元维持了正常的突触形成。 |
 |
4D Nucleofector—无与伦比的灵活性 |
 |
- 转染细胞数量的灵活性:转染细胞数量在2×104~2×107个cells/反应
- 转染通量的灵活性:可1-24之间任意通量;更可升级96 shuttle实现96的高通量
- 转染耗材的灵活性:既可电转杯,也可电极条板,又可标准24孔板
- 转染细胞状态的灵活性:既可悬浮细胞,又可贴壁细胞原位转染
- Core unit: 控制模块
- X unit:100μl电极杯或者20μl电极条板
- Y unit:24孔板贴壁转染
更多信息请咨询基因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1-64951899 网址:www.genecompan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