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克胃癌恶液质难题:新型细胞系 Aku60GC 助力硬癌研究
癌症恶液质是一种以严重体重减轻、骨骼肌消耗和脂肪组织减少为特征的病理状态。在胃癌(GC)中,癌症恶液质的发病率超过 80%。大约 80% 的晚期胃癌患者,包括硬癌(SGC,在所有胃癌中预后最差),都会受到恶液质的影响。硬癌恶液质的确切病理生理学机制仍不清楚,针对癌症恶液质的治疗方法也尚未确立。患者来源的癌症恶液质模型有望阐明疾病进展的潜在机制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但目前还没有源自硬癌的此类模型。因此,研究人员通过对患者来源的硬癌细胞系 HSC-60 进行逐步筛选,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可诱导癌症恶液质的细胞系,命名为 Aku60GC。将 Aku60GC 细胞皮下植入裸鼠体内,可导致裸鼠体重减轻、肌肉萎
来源:Human Cell 3.4
时间:2025-04-04
-
SERBP1 (Hero45)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冠状动脉闭塞、凝血功能及脂质代谢的新关联
缺血性心脏病(IHD)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分子伴侣蛋白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近期研究发现,RNA结合蛋白SERBP1(Hero45)作为新型Hero蛋白家族成员,具有类分子伴侣活性,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研究团队采用探针法PCR对2164名受试者(含836例IHD患者)进行SERBP1基因5个常见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结果显示:rs4655707(效应等位基因[T])、rs12561767([G])等位点显著降低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风险(OR=0.63-0.65,95%CI 0.42-0.96,p<0.05);rs1058074位点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减轻、血脂谱改
来源:Cell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1.8
时间:2025-04-04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及其分化的肝样细胞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 microRNAs 抗肝纤维化研究:开启肝病治疗新希望
本研究旨在确定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sEVs)中可用于治疗肝纤维化(一种对健康有重大威胁的病症)的治疗性物质。研究发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及其分化的肝样细胞(hpUCMSCs)来源的 sEVs 能在小鼠模型中缓解肝纤维化,降低肝脏中促纤维化基因的表达,并在体外抑制肝星状细胞(HSC,肝纤维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的激活。深度测序发现,与不具备抗肝纤维化活性的 HeLa 细胞来源的 sEVs 相比,UCMSC 和 hpUCMSC 来源的 sEVs 中有差异丰富的微小核糖核酸(miRNAs,高丰度 57 种,低丰度 22 种)。对高丰度 sEV miRNA 靶标的功能
来源:Biotechnology Letters 2
时间:2025-04-04
-
综述:从序列到生物学功能的 frataxin 蛋白
一、引言frataxin 是一种与罕见病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Friedreich’s ataxia)密切相关的小蛋白。近年来,人们对 frataxin 的折叠、结构、动力学以及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真核生物中,它定位于线粒体基质,其所处的大分子环境也逐渐被揭示,这些研究成果为探索该蛋白的奥秘奠定了基础。二、frataxin 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特性frataxin 在折叠过程中,涉及多种分子机制,不同的折叠阶段受到特定因素的调控。其结构呈现出独特的特征,这对其功能的发挥起着关键作用。通过研究发现,frataxin 的动力学特征较为复杂,它在细胞内的动态变化与多种生理过程相关联。从生物化学角度
来源:Biophysical Reviews 4.9
时间:2025-04-04
-
SirA、CsrBC 和 HilD:调控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进程的关键级联因子
在微生物的世界里,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是一种广泛分布且令人头疼的食源性病原体,它能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引发肠胃炎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其致病性与基因组中的沙门氏菌致病岛(Salmonella Pathogenicity Islands,SPIs)密切相关,其中 SPI-1 和 SPI-2 研究得最为深入 。SPI-1 有助于宿主上皮细胞的侵袭,而 SPI-2 则使细菌能在多种宿主细胞内存活。此前研究发现,在体外 LB 培养基中,BarA/SirA 系统可诱导 CsrB/C 的表达,进而解除对 HilD 的抑制,激活 SPI-1 和 SPI-2 的表达
来源:Archives of Microbiology 2.3
时间:2025-04-04
-
大豆驯化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与SNP互作分析:揭示高产与抗性遗传基础
大豆驯化历程堪称作物进化的经典范本,然而其关键性状的遗传密码仍有待破译。科研团队运用双酶切简化基因组测序(ddRAD-seq)技术,对198份具有"遗传多样性宝库"之称的大豆种质展开深度解码,获取23,574个高质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研究聚焦九大驯化相关性状(DRTs),包括种子三维形态参数、种皮色泽、子叶颜色等关键农艺特征,在双环境条件下进行精准表型组学分析。通过创新性采用FarmCPU和BLINK双模型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犹如在基因组海洋中撒下精准渔网,捕获78个显著关联信号,其中14个SNP在环境与模型间展现"稳如泰山"的特性。特别引人注目的是,rs.Gm16.29
来源:Plant Molecular Biology 3.9
时间:2025-04-04
-
雪融下外生菌根(ECM)真菌群落多样性变化:不同宿主来源和光照条件下的研究意义
外生菌根(ECM)真菌的群落结构通常呈现出时间动态变化。然而,在以 ECM 树木为主的温带至寒温带森林中,厚厚的积雪阻碍了地下研究,冬季 ECM 真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尚未完全阐明。鉴于寒温带针叶树种会在雪融后开始生根,因此需要研究 ECM 真菌群落对雪融的响应。在本研究中,为了推断雪融季节的群落动态及其对宿主树条件的敏感性,研究人员在一个共同花园实验中,对雪融开始和结束后不久的常绿针叶树Abies sachalinensis幼苗相关的 ECM 真菌进行了调查。将来自降雪条件差异显著(降雪量大与降雪量小)的两个来源的幼苗,分别种植在两种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开阔地与遮荫处),并对这些组合下的 EC
来源:Mycorrhiza 3.3
时间:2025-04-04
-
长链非编码 RNA01730:结直肠癌预后新指标及潜在治疗靶点
结直肠癌(CRC)的诊断和治疗虽有进展,但患者长期生存率依旧不高。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在 CRC 发展中起作用,不过具体功能尚不明确。本研究聚焦于 lncRNA01730,探究它与 CRC 中 MYC 和 Wnt/β-catenin 通路的联系。研究人员利用 R 语言中的 clusterProfiler 包进行详细的基因本体(GO)和通路富集分析,绘制遗传图谱。通过 qRT-PCR 技术,研究人员测定了 32 例 CRC 标本及其相邻正常组织、细胞系中 lncRNA01730、MYC 及相关靶点的表达水平。同时,结合病历收集的患者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肿瘤分期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来源:Cell and Tissue Biology
时间:2025-04-04
-
IL-6与gp130协同调控线粒体生物合成在肝细胞氧化应激模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在探索代谢紊乱疾病(如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双重作用时,研究人员利用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构建HepG2肝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实验设置三组:空白对照组、IL-6单独处理组(变体1)和IL-6+糖蛋白130(gp130)联合处理组(变体2)。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IL-6能显著提升细胞存活率并抑制凋亡。分子机制研究表明:IL-6单独作用时上调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动力蛋白1样蛋白(DNM1L)和核因子κB1(NF-kB1)基因表达,同时下调热休克蛋白70(HSP70)、热休克因子1(HSF1)和Bcl-2样蛋白1(BCL
来源:Cell and Tissue Biology
时间:2025-04-04
-
类风湿关节炎中单核细胞胞外陷阱(METs):随自身免疫炎症阶段变化的生成模式及其潜在意义
摘要:目的:近期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及其产生的胞外陷阱(NETs)参与了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自身免疫炎症的起始和进展。同时,作为主要抗原呈递细胞的巨噬细胞 / 单核细胞,在抗原加工和呈递受损导致的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研究单核细胞及其胞外陷阱(METs)在 RA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很有前景且备受关注。本研究旨在探究 RA 患者循环单核细胞形成的胞外陷阱的主要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随自身免疫炎症阶段变化。材料和方法:本研究纳入 37 例 RA 患者和 35 例健康个体。通过在密度为 1068 kg/m3的碘克沙醇梯度中进行单级离心,分离循环单核细胞。采用组织化学方法鉴定细胞,并通过硝基
来源:Cell and Tissue Biology
时间:2025-04-04
-
不同年龄 Wistar 大鼠肝脏干细胞、祖细胞含量及功能活性差异研究:为老年肝脏疾病治疗新策略奠基
肝脏具有巨大的自我再生潜力,但随着年龄增长,其再生过程的活性会降低。在众多变化中,各种肝细胞群的功能活性发生改变,对这些变化的研究能够为老年肝脏疾病新治疗方法的开发奠定基础。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年龄大鼠肝脏干细胞和祖细胞含量以及肝脏功能活性的差异。实验使用 6 个月和 12 个月大的 Wistar 大鼠,通过超声和肝脏组织学检查评估形态学变化,采用生化方法测定血清脂质谱,利用细胞计量法研究从大鼠骨髓、动脉血和肝脏中分离出的干细胞和祖细胞的表面及细胞内抗原。结果显示,12 个月大的雄性 Wistar 大鼠与 6 个月大的相比,存在细胞外基质成分过度形成、组织结构破坏、门静脉高压发展,以及胆固醇、甘
来源:Cell and Tissue Biology
时间:2025-04-04
-
人卵母细胞生发泡(GV)期胞质颗粒化对体外受精刺激周期中自发成熟能力的预测意义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生发泡(Germinal Vesicle,GV)期卵母细胞在体外恢复并完成减数分裂成熟能力不同时的胞质颗粒化模式。方法:尽管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项目通常使用成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Metaphase II,MII)卵母细胞,但也可以在体外成熟(In Vitro Maturation,IVM)后使用处于生发泡(GV)期的双线期卵母细胞。结果与讨论:天然 GV 期卵母细胞的形态特征有望预测其在刺激周期中的自发成熟能力。结论:已表明中央颗粒化模式与生发泡(GV)期卵母细胞体外自发成熟能力呈负相关。
来源:Cell and Tissue Biology
时间:2025-04-04
-
小麦 4BS 染色体上新型矮化基因 Rhtm097的鉴定:为矮化小麦育种开拓新路径
株高是小麦的关键农艺性状,受多基因调控,显著影响植株形态和小麦产量。本研究通过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普通小麦品种晋麦 47 的种子,培育并鉴定出一种新型矮化突变体 m097。显微镜分析显示,矮化表型是由于茎的纵向细胞大小减小所致。与野生型相似,m097 对外源赤霉素(GA)表现出敏感性。遗传分析表明,m097 中降低的株高受一个半显性矮化基因 Rhtm097调控。利用小麦 660K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阵列进行群体分离分析(BSA),将 Rhtm097定位到 4BS 染色体臂上约 2.58 Mb 的区域,该区域包含 16 个高可信度注释基因。此外,在拔节期对 JM47 和 m097
来源:Molecular Breeding 2.6
时间:2025-04-04
-
《Nature》探秘绿色撒哈拉古 DNA:解锁北非祖先谱系的神秘面纱
在当今世界,撒哈拉沙漠是极为干旱的地区,然而在过去,它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在距今 14500 年至 5000 年的非洲湿润期(AHP),撒哈拉曾是一片绿色的大草原,那时的气候湿润,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形成了类似热带稀树草原的景观,有着多样的树木植被、永久性湖泊以及广泛的河流系统 。这样的环境为人类的居住和游牧业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不过,尽管这段历史丰富,但由于当前气候条件下 DNA 难以保存,关于绿色撒哈拉时期人类种群的遗传历史仍存在诸多未知。此前,西北非的古代 DNA 数据显示,至少在 15000 年至 7500 年前,该地区存在一个稳定且孤立的遗传群体,但之后受到早期农耕群体的影响。而且
来源:Nature 50
时间:2025-04-03
-
M67 星团恒星声学模式:追踪对流包层演化,解锁恒星奥秘
在浩瀚的宇宙中,恒星就像神秘的灯塔,隐藏着无数的奥秘等待人类去探索。长期以来,科学家们致力于了解恒星的内部结构和演化历程,其中恒星的声学振荡成为了关键的研究线索。对于类太阳恒星及其演化后的亚巨星和红巨星来说,它们的振荡光谱源于表面对流激发的共振声压(p)波。在恒星演化的不同阶段,通过分析这些振荡光谱中的频率差异,能获取恒星内部的关键信息,例如大频率分离(Δv)可探测恒星密度,小频率分离(δv0,2)在主序星阶段能有效反映恒星的演化状态和年龄。然而,当恒星进入亚巨星和红巨星阶段,情况变得复杂起来。由于非径向模式的混合性质,源于p波与g波(被困在核心的重力波)的耦合,产生了不规则的模式和小频率分
来源:Nature 50
时间:2025-04-03
-
RAD52双环结构重塑复制叉并限制其逆转的分子机制研究
人类RAD52蛋白作为基因组稳定性的多功能守护者,其独特的双环结构在DNA修复中扮演关键角色。最新研究发现,当DNA复制叉遭遇压力停滞时,RAD52会形成两个首尾相对的十一聚体环状结构,像分子盾牌般覆盖复制叉的三个分支。这种精妙的排列创造出带正电荷的"分子平台",不仅能抵御SMARCAL1解旋酶引发的复制叉逆转,还能在单链DNA结合蛋白(RPA)存在时动态完成链交换反应。研究者运用P1核酸酶敏感性实验、单分子观测技术和冷冻电镜(cryo-EM)等前沿手段,首次捕捉到RAD52-复制叉复合体的三维结构,揭示其通过电荷相互作用稳定新生DNA链的分子机制。这项发现不仅解开了复制叉保护的结构密码,更为
来源:Nature 50
时间:2025-04-03
-
向日葵有性生殖中的单倍体兼性孤雌生殖:开启高效育种新路径
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需要双受精,产生胚胎和胚乳这两个种子组成部分,其中胚乳支持胚胎生长和种子萌发。在一项通过抑制向日葵(Helianthus annus)花粉磷脂酶活性来产生单倍体胚胎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偶然发现,去雄的向日葵会自发形成孤雌生殖的单倍体种子。对遗传、化学和环境因素的探索表明,特定的基因型背景可实现高频率的孤雌生殖,全光谱高强度光照补充能促进孤雌生殖,每个花盘可产生数百粒单倍体种子。诱导双单倍体植株能极大地提高植物育种效率。然而,尽管在许多作物中成功实现了单倍体诱导的工程化,但很少有报道的系统可进行商业规模化。在此,研究人员报告了化学去雄和基因组加倍的高效方法,以培育出可育植株,并构
来源:Nature 50
时间:2025-04-03
-
基于血栓炎症芯片实现临床相关的血栓溶解研究及其意义
血栓炎症在多种疾病中发生,会导致危及生命的微血管闭塞,进而引发终末器官衰竭。重要的是,由于微血管尺寸小以及这一过程持续时间长(数周到数月),微血管血栓炎症如何消退仍未被充分理解。这里介绍一种基于水凝胶的血栓炎症芯片(thromboinflammation-on-a-chip)模型,该模型具备长期培养能力,可模拟微血管血栓炎症,并在临床和生理相关的时间尺度(长达数月)内监测血栓溶解情况。利用这个系统,研究人员绘制出了微血管血栓炎症中血栓溶解的不同时间阶段。通过多重 RNA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结合血栓炎症芯片模型,研究人员观察到炎症会改变内皮细胞的纤溶平衡,使其更倾向于血栓形成,并且发现中性粒细胞弹
来源:Nature 50
时间:2025-04-03
-
基于二维半导体的 32 位 RISC-V 微处理器:突破传统,开启芯片集成新征程
近年来,由于传统体半导体存在固有局限,如漏致势垒降低(drain-induced barrier lowering)、界面散射导致迁移率下降(interfacial-scattering-induced mobility degradation )以及受半导体带宽限制的电流开 / 关比(current on/off ratio),对后硅半导体的探索不断升温。这些挑战促使人们寻找更先进的材料,原子层厚度的二维(2D)半导体成为潜在解决方案。经过十多年的研究进展,晶圆级生长和器件制造方面的最新成果推动了二维半导体电子学的突破。然而,集成水平仍局限于几百个晶体管。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二维半导体技术的
来源:Nature 50
时间:2025-04-03
-
毫米级生物可吸收光电系统用于电疗:开启电疗新篇,攻克临时心脏起搏难题
临时起搏器对于术后及其他情况下出现短期心动过缓(bradycardia)的患者护理至关重要。传统设备需要进行侵入性的开胸手术或侵入性较小的血管内手术,这对儿科和成年患者来说都颇具挑战。其他并发症包括感染风险、心肌撕裂和穿孔,以及外部电源和控制系统移位。这里介绍一种毫米级的生物可吸收光电系统(bioresorbable optoelectronic system),它带有板载电源和无线光学控制机制,在电疗方面具有广泛能力,尤其在临时心脏起搏方面有应用前景。这些设备极小的尺寸使其能够进行微创植入,包括经皮注射和血管内输送。实验研究表明,该系统在小鼠、大鼠、猪、犬和人类心脏模型的单部位和多部位都能有
来源:Nature 50
时间: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