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秘的马达加斯加森林里,生活着一种独特的灵长类动物 —— 红额狐猴。在动物世界中,成年性别比(Adult Sex Ratio,ASR)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大多数非一夫一妻制的哺乳动物,其 ASR 通常偏向雌性,但红额狐猴却打破了这一常规,呈现出雄性偏多的现象。这一奇特现象引发了科学界的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性别比的失衡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来自德国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German Primate Center)、哥廷根大学(University of G?ttingen)的 Leonie Pethig、Claudia Fichtel、Amrei Pfaff 和 Peter M. Kappeler 等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深入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杂志上,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对 ASR 的影响:综合上述行为因素与红额狐猴消失率的关系研究,发现这些行为因素对解释雄性偏多的 ASR 现象提供的支持有限,暗示可能有其他生态或生理因素在塑造红额狐猴的性别比动态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虽然研究发现了红额狐猴在身体活动、FID 和社会整合方面的一些性别差异和年龄相关模式,但这些因素并不能充分解释其雄性偏多的 ASR 现象。这表明,在群居狐猴中,性别偏向的死亡率可能更多地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免疫能力差异、寄生虫负荷或对疾病的易感性等。此项研究意义重大,它让我们认识到行为因素在解释红额狐猴性别比失衡问题上的局限性,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即需要从更多元的角度,如生理、生态和进化等方面,去探究影响动物性别比动态的因素,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和种群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