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自体月经血来源间充质基质细胞(MenSCs)卵巢内注射:改善卵巢低反应(POR)患者妊娠率的安全性与长期疗效研究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Intra-ovarian injection of autologous menstrual blood-derived-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 safe and promising method to improve pregnancy rate in poor ovarian responders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4月13日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7.1
编辑推荐:
本刊推荐:针对卵巢低反应(POR)患者生育治疗成功率低的难题,伊朗Avicenna研究所团队开展了一项前瞻性研究,通过卵巢内注射自体月经血来源间充质基质细胞(MenSCs),在105例患者中实现36.19%妊娠率与30.48%活产率/周期,且未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或恶性肿瘤等长期并发症,为POR治疗提供了新型安全方案。
在生育年龄不断推迟的现代社会,卵巢低反应(Poor Ovarian Response, POR)已成为辅助生殖技术领域最棘手的难题之一。按照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ESHRE)制定的博洛尼亚标准,当女性出现高龄(>40岁)、既往促排卵周期取消或获卵≤3个、抗苗勒管激素(AMH)<0.5-1.1 ng/ml或窦卵泡计数(AFC)<5-7等表现时,即被诊断为POR。这类患者不仅面临试管婴儿周期取消率高、治疗费用沉重的经济压力,更承受着反复失败的心理煎熬。传统解决方案如生长激素补充、控制性卵巢刺激等效果有限,促使科学家将目光投向再生医学领域。
伊朗Avicenna生育中心的Simin Zafardoust团队在《Stem Cell Research》发表的重要研究,开创性地采用自体月经血来源间充质基质细胞(Menstrual blood-deriv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MenSCs)进行卵巢内注射治疗。这种细胞具有三大独特优势:每月可非侵入性获取、无伦理争议、且具有免疫调节和促血管生成等多重功效。虽然MenSCs不能直接分化为卵泡细胞,但能通过改善卵巢微环境,逆转基质纤维化,从而为残存卵泡创造复苏条件。
研究团队采用纵向单中心观察设计,对2018-2022年间接受治疗的105例POR患者进行3-6年随访。关键技术包括:在GMP条件下制备自体MenSCs、超声引导下卵巢内精准注射、标准化长期随访方案(每3个月临床评估直至3年以上)。通过电子病历追溯与结构化电话访谈,系统收集妊娠结局与并发症数据,并采用R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呈现四大亮点:
疗效指标:整体妊娠率达36.19%,其中25.7%为自然妊娠(中位时间仅3个月),24%通过IVF受孕(中位时间5.5个月),活产率高达74.42%。尤为惊喜的是,52.17%的<35岁患者成功妊娠,显著高于高龄组的31.7%。
安全性数据:仅1例出现孕期卵巢囊肿(自行消退),无一例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恶性肿瘤或自身免疫疾病等理论担忧的并发症。新生儿随访也未见先天异常或婴儿死亡。
机制线索:初始月经不调的妇女中25%恢复规律周期,提示MenSCs可能通过调控卵巢生物钟发挥作用。而自然妊娠多集中在注射后3个月内,为临床等待期设定提供依据。
治疗方案优化:单次注射组妊娠率(41.4%)显著高于二次注射组(25.7%),但研究者指出该差异可能源于二次注射患者本身预后更差,强调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性。
在讨论环节,作者将MenSCs与当前热门的富血小板血浆(PRP)疗法对比:本研究的自然妊娠率(25.7%)远超PRP文献报道的5-7%,活产率(30.48%)也高于PRP的11.4-16.6%。这种优势可能源于MenSCs的持续增殖能力,而PRP仅提供短期生长因子刺激。针对学界关注的子宫内膜异位风险,研究通过长期随访证实:虽然MenSCs在体外可分化成子宫内膜样细胞,但临床实践中未见相关病例,可能与患者严格筛选(排除现患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及细胞特性调控有关。
该研究的临床意义在于:首次证实MenSCs卵巢内注射的长期安全性,为POR治疗提供"再生修复"新范式;建立3个月自然试孕期的临床决策节点;同时揭示年龄仍是疗效关键因素。未来研究可探索细胞预处理(如定向分化诱导)、联合细胞因子应用等优化策略。这项来自中东地区的重要临床证据,为全球生殖医学界提供了极具转化价值的治疗方案。
知名企业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