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用于治疗 2 型糖尿病(T2DM)和肥胖症的双靶点及三靶点肠道肽激动剂的研究进展:临床前和临床数据概述

《Current Obesity Reports》:Dual and Triple Gut Peptide Agonists on the Horizon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and Obesity. An Overview of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Data

【字体: 时间:2025年04月12日 来源:Current Obesity Reports 9.5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聚焦于治疗 2 型糖尿病(T2DM)和肥胖症的双靶点及三靶点肠道肽激动剂。详细阐述了相关受体的作用机制、临床前和临床试验数据,对比了不同药物疗效及与减肥手术差异,探讨了副作用、成本效益等,为该领域研究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引言

在全球范围内,2 型糖尿病(T2DM)和肥胖症的发病率日益攀升,这不仅显著增加了癌症、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病风险,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预计到 2045 年,全球 T2DM 的患病率将上升 46%,而肥胖症在 2010 - 2030 年间,全球患病率也将从 11% 升至 18% 。肥胖与 T2DM 关系密切,是 T2DM 的重要诱因之一,同时还会引发慢性肾病、高血压等多种严重并发症,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传统的减肥方法,如单纯依靠生活方式改变(饮食和运动),往往难以实现长期有效的体重控制。抗肥胖药物虽有一定作用,但副作用较多且疗效有限。减肥手术虽能带来显著的体重减轻和 T2DM 缓解,但存在手术并发症、吸收不良等问题,且不适用于大规模人群。
胰高血糖素样肽 1(GLP - 1)类似物的发现为 T2DM 和肥胖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GLP - 1 受体激动剂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还能促进体重减轻。在此基础上,刺激多种肠脑途径的多激动剂药物,有望彻底改变 T2DM 和肥胖症的治疗方式。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新型肽受体激动剂的作用机制、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数据,以及它们在治疗 T2DM 和肥胖症方面的潜力。

受体:已确定的细胞、整体和组织表达

胰高血糖素样肽 - 1(GLP - 1)及其受体

进食后,肠道的 L 细胞会产生并释放由 30 个氨基酸组成的 GLP - 1 肽。GLP - 1 通过激活 GLP - 1 受体发挥药理作用,该受体属于 G 蛋白偶联受体,由 463 个氨基酸构成,是一种糖蛋白,具有七跨膜螺旋结构域和 N 端细胞外信号肽。
GLP - 1 受体激活后,会引发一系列细胞内反应。首先,三磷酸腺苷(ATP)转化为环磷酸腺苷(cAMP),cAMP 水平升高会激活交换蛋白直接激活 cAMP(EPACs),尤其是 EPAC2,同时激活蛋白激酶 A(PKA)。PKA 活性增加会使 ATP 敏感性钾通道关闭,导致细胞膜去极化,进而打开电压门控钙通道,促使细胞吸收钙,刺激分泌颗粒的胞吐作用,最终释放胰岛素。此外,EPAC2 激活还会使内质网释放钙,进一步提高细胞内钙水平,促进胰岛素分泌。同时,GLP - 1 受体激活还能抑制 β 细胞凋亡,具有抑制食欲、保护心血管、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和延缓胃排空等作用。不过,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 GLP - 1 能增加人类的能量消耗。
天然 GLP - 1 在循环中的半衰期较短(静脉注射后约两分钟,皮下注射后一至五小时),这在其早期开发过程中是一个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最初研究 GLP - 1 降血糖作用时,采用了持续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的方式。

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受体

空腹时,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的 K 细胞会持续分泌由 42 个氨基酸组成的 GIP,进食后其分泌量会显著增加。GIP 最初因其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而被发现,后续研究表明它对多个器官都有影响。
GIP 受体属于 B 类 G 蛋白偶联受体(GPCRs),广泛表达于多种组织,包括胃、脂肪组织、骨骼、胰腺等,在大脑的某些区域,如大脑皮层、海马体和嗅球等也有表达。GIP 是一种肠促胰岛素激素,能间接调节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但与 GLP - 1 不同的是,GIP 会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这一特性限制了其作为糖尿病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
此外,GIP 在脂肪积累和骨形成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促进脂肪细胞表达的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从而促进脂肪积累;同时,通过防止破骨细胞凋亡,促进骨形成。研究还发现,GIP 转基因小鼠的记忆力更好,这可能与 GIP 促进神经发生有关。

胰高血糖素受体

胰高血糖素的升血糖作用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已被发现。它通过与受体结合,与胰岛素协同作用,共同调节血糖水平。胰高血糖素主要通过调节肝脏葡萄糖代谢来升高血糖,它能强烈刺激肝脏中的糖原分解,抑制糖原合成。
除了调节血糖,胰高血糖素在大脑、肝脏、心脏和脂肪组织等多个器官中还有其他重要功能。近 40 年前,研究人员在大鼠大脑中发现了胰高血糖素受体,表明该激素可能参与大脑活动的调节。在人体和啮齿动物中,胰高血糖素都能降低食欲、减少食物摄入,促进体重减轻。不过,也有研究发现,给予胰高血糖素后,食物摄入并没有变化,这表明可能存在不依赖食欲的机制参与胰高血糖素介导的体重调节。
胰高血糖素还能通过促进棕色脂肪组织(BAT)的氧消耗,提高代谢率,使大鼠 BAT 温度升高。在白色脂肪组织中,胰高血糖素能抑制脂肪生成,促进脂肪分解,激活脂肪细胞中的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并通过间接过程增强脂肪分解作用。此外,胰高血糖素还能促进肝脏中的酮体生成,提高线粒体脂肪酸氧化。在心肌中,胰高血糖素通过与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提高 cAMP 水平,增加心输出量,具有快速的变时性和变力性作用。

朗格汉斯胰岛细胞内的信号通路

GLP - 1 受体、GIP 受体和胰高血糖素受体主要表达在朗格汉斯胰岛的 β 细胞、α 细胞和 δ 细胞上,它们在这些细胞中影响激素分泌,调节内分泌细胞的存活和增殖。

GLP - 1 受体信号通路

异源三聚体 G 蛋白介导 GLP - 1 受体的经典信号传导。当 GLP - 1 与受体结合后,激活的受体促进鸟苷三磷酸(GTP)的合成,GTP 与 G 蛋白结合后,使 Gα 和 Gβγ 亚基分离,进而激活下游信号蛋白。
最初发现 GLP - 1 能激活中枢神经系统(CNS)组织中的腺苷酸环化酶。配体激活的 GLP - 1 受体与 Gαs 亚基相互作用,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产生 cAMP。cAMP 水平升高会激活 EPAC2 和 PKA,这两条途径共同作用,通过增加 Ca2 +内流,促进胰岛素颗粒的胞吐作用,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PKA 还能直接磷酸化磺脲受体 1(SUR1),增加细胞膜去极化和电压门控 Ca2 +通道的激活;EPAC2 则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胰岛素颗粒的胞吐作用。
此外,GLP - 1 受体激活还具有非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它能通过激活调节 cAMP 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转导子(TORC2),刺激 β 细胞生长,促进 CREB 和胰岛素受体底物 2 基因的表达。激活的 CREB 还能通过增强 bcl - 2 活性,阻断促凋亡蛋白 Bax,支持 β 细胞存活。GLP - 1 的抗凋亡和增殖作用还通过 PI3K/Akt 轴介导,该轴通过 c - Src 激活和内源性 EGF 样配体的生成,使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转活化。虽然 GLP - 1 受体激动作用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但已发现在某些细胞系中,它能激活其他 G 蛋白亚基和替代的下游信号通路。

GIP 受体信号通路

成熟的 42 个氨基酸的 GIP 与 β 细胞表面的 GIP 受体结合并激活该受体。与 GLP - 1 受体激活类似,配体与 GIP 受体结合后激活 Gαs,进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产生 cAMP,激活 PKA 和 EPAC。此外,cAMP 和 PKA 还能磷酸化 ERK1/2,调节参与增殖和抗凋亡过程的基因,并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级联反应等多种蛋白。
GIP 受体激活 PKA 后,通过与 GLP - 1 受体相同的机制(钾通道关闭介导的膜去极化)促进胰岛素分泌。同时,GIP 受体激活还能调节胰腺 β 细胞的存活和增殖等非促胰岛素分泌作用。PKA 激活还能抑制 GIP 受体和 GLP - 1 受体信号通路中的 AMPK,导致 TORC2 转移到细胞核内,与 CREB 形成复合物,促进抗凋亡基因 bcl - 2 的转录。此外,磷酸肌醇 - 3 - 激酶 - 蛋白激酶 B/Akt(PI3K - PKB/Akt)激活后,会磷酸化核转录因子(Foxo1),使其失活,限制促凋亡途径的活性。

细胞内信号通路:β 细胞中的相互作用与协作

GIP 受体和 GLP - 1 受体激活后,在 β 细胞中引发的信号通路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后,都会升高细胞内 cAMP 水平,激活 PKA 和 EPAC2 途径,导致胰岛素合成和释放、细胞增殖和抗凋亡作用。同时,β - arrestin 的募集会使两种受体脱敏,随后受体发生内化、再循环和失活。
不过,两条信号通路也存在一些差异。β - arrestin 和 Gαq 都能使 GLP - 1 受体内化,且多种配体可影响其内化;而 GIP 受体的内化仅依赖于 arrestin,不易受新配体的影响。β - arrestin 对 GIP 受体的脱敏至关重要,它通过抑制 Gαs 蛋白,促进受体的内化和再循环来实现这一过程。此外,研究表明,GIP 受体激活会导致 β 细胞中 MAPK 诱导的信号通路激活,而 GLP - 1 受体激活则不会。而且,GIP 受体激活未显示出促进细胞增殖和抗凋亡的作用,而 GLP - 1 受体激活能刺激 EGF 受体信号传导。

GIP 和 GLP - 1 在 α 细胞中的信号传导

已有研究报道,GLP - 1 和 GIP 会影响 α 细胞。GLP - 1 刺激可通过抑制 α 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降低血糖水平。部分培养细胞表达 GLP - 1 受体,α 细胞特异性敲除 GLP - 1 受体的小鼠,在葡萄糖刺激下,表现出轻度葡萄糖不耐受和更高的胰高血糖素分泌,这表明 GLP - 1 可能直接作用于 α 细胞。此外,GLP - 1 也可能通过间接方式影响 α 细胞,例如 β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锌和 γ - 氨基丁酸等分子,可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这些分子理论上也可能间接抑制依赖 GLP - 1 的 α 细胞的分泌活动。另外,GLP - 1 能刺激胰岛 δ 细胞分泌生长抑素,生长抑素可直接与 α 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研究发现,使用抗生长抑素抗体或与生长抑素受体 2 拮抗剂共同输注,可消除 GLP - 1 介导的胰高血糖素分泌抑制作用。
与 GLP - 1 相反,GIP 刺激会通过其在 α 细胞上的受体直接作用,增加 α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GIP 受体激活可通过增加 cAMP/PKA 信号通路,提高细胞内 Ca2 +浓度,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和细胞去极化。在完整的大鼠胰腺中,GIP 灌注仅在低葡萄糖水平(4.4 mM)时刺激胰高血糖素分泌,在餐后葡萄糖浓度(8.9 mM)时则无此作用,表明 GIP 受体在细胞中的活性似乎具有葡萄糖依赖性。在健康人体中,也观察到 GIP 介导的循环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且该作用同样具有葡萄糖依赖性,仅在低血糖时发生。

临床前数据

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对 GLP - 1 和 GIP 受体具有强效、平衡共激动作用的肽,这种单分子双肠促胰岛素由 GLP - 1 和 GIP 的混合序列衍生而来。与选择性 GLP - 1 激动剂相比,它在抗高血糖和促胰岛素分泌方面表现更优,且在灵长类动物(人类和食蟹猴)以及肥胖和糖尿病的啮齿动物模型(如 db/db 糖尿病小鼠和 Zucker 糖尿病肥胖大鼠)中均显示出良好的效果。此外,选择性 GIP 激动剂在减轻体重方面效果不佳,而这种共激动剂在减少肥胖啮齿动物的脂肪量方面具有协同作用,能更有效地解决糖尿病的两个基本病因:胰腺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
为了减少给药频率,研究人员通过位点特异性脂质化或聚乙二醇化(PEGylation)延长了这种单分子双肠促胰岛素的作用时间。这些肽的药理学特性与天然肽相似,且与类似修饰的选择性 GLP - 1 激动剂相比,效果更佳。其药代动力学的改善有助于减少基于 GLP - 1 的选择性激动剂常见的胃肠道副作用,降低药物最大暴露量,减少对 GLP - 1 介导的药理学的依赖。这种高效、平衡的双肠促胰岛素激动剂的发现,为治疗与糖耐量受损相关的疾病提供了更符合生理机制的方法。
研究发现,GLP - 1 和 GIP 的联合使用是治疗肥胖症和 T2DM 的一种有前景的治疗策略,但相关神经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向小鼠脑室内(ICV)注射 GLP - 1 和 / 或 GIP,探究它们对中枢细胞调节体重稳态的作用。结果发现,低剂量的 GLP - 1(0.3 nmol)和 GIP(1 和 3 nmol)ICV 注射不会改变小鼠的饮食摄入量,而较高剂量的 GLP - 1(1 和 3 nmol)和 GIP(6 nmol)则会显著减少食物摄入和体重。为了进一步研究 GLP - 1 和 GIP 的协同作用,研究人员选择了亚有效剂量的 GLP - 1(0.3 nmol)和 GIP(1 nmol)进行同时注射,结果发现,同时 ICV 注射 GLP - 1 和 GIP 可显著减少食物摄入、体重和酒精消耗,并增加下丘脑弓状核的神经元激活和阿黑皮素原(POMC)的表达,且神经元激活和 POMC 表达出现在两种不同的神经元群体中。这些结果为开发 GLP - 1 和 GIP 联合治疗肥胖症和糖尿病的药物提供了神经机制方面的线索。
与服用 GLP - 1 受体激动剂的患者相比,服用替尔泊肽(tirzepatide,一种双 GIP 和 GLP - 1 受体激动剂)的 T2DM 患者在体重减轻和血糖控制方面表现更好。但替尔泊肽增强疗效的具体机制以及 GIP 受体激动作用在其中的角色尚不清楚。研究人员通过对比野生型肥胖小鼠和 GLP - 1 受体基因敲除小鼠发现,替尔泊肽能比 GLP - 1 受体激动剂更有效地提高肥胖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即使在没有 GLP - 1 受体诱导的体重减轻的情况下,替尔泊肽也能通过改善白色脂肪组织(WAT)的葡萄糖摄取来恢复胰岛素敏感性。长效 GIP 受体激动剂(LAGIPRA)通过促进 WAT 对葡萄糖的摄取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这进一步证实了替尔泊肽的作用机制。有趣的是,血液中支链氨基酸(BCAAs)和酮酸水平的降低与替尔泊肽和 LAGIPRA 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有关,棕色脂肪组织中与葡萄糖、脂质和 BCAAs 分解相关基因的上调也与胰岛素敏感性的提高有关。总体而言,这些研究表明,替尔泊肽既能独立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也能通过体重调节来增强这一作用,为双受体激动剂的治疗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 GIP 受体拮抗剂抗体(GIPRAb)和 GLP - 1 受体激动剂靶向两条信号通路,通过构建 GIP 受体 - Ab/GLP - 1 双特异性分子,在小鼠和猴子中实现了体重减轻,并改善了多种代谢参数,为治疗肥胖症及其并发症提供了一种新策略。与单独使用 GIPR - Ab 或对照抗体结合物相比,使用 GIPR - Ab/GLP - 1 时体重减轻更为显著,显示出协同效应。在饮食诱导肥胖(DIO)小鼠中,GIP 受体 - Ab/GLP - 1 还能降低呼吸交换率。表达两种受体的重组细胞在 GIPR - Ab/GLP - 1 同时结合两种受体并快速内化后,会产生更多的内体 cAMP,这可能是双特异性分子发挥良好作用的原因。总的来说,GIPR - Ab/GLP - 1 分子有望用于治疗肥胖症。
还有研究发现,替尔泊肽治疗可降低肥胖小鼠和 T2DM 患者血液中与系统性胰岛素抵抗(IR)和 T2DM 发展相关的支链氨基酸(BCAA)和酮酸(BCKA)代谢物的循环水平,从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关键的是,这种系统性效应与小鼠产热 BAT 中 BCAA 分解代谢基因的表达升高<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