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iyon》:Sport-based interventions to mitigate bullying behavior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编辑推荐:
为解决儿童和青少年欺凌行为这一全球性社会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 “Sport-based interventions to mitigate bullying behavior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干预能有效减少欺凌行为,武术、瑜伽和团队运动效果显著。该研究为反欺凌策略提供新方向。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校园本应是充满欢笑与知识的乐园,但欺凌行为却如潜藏的阴影,给许多孩子带来身心创伤。全球范围内,大量孩子遭受欺凌,其形式多样,包括身体攻击、言语骚扰、传播谣言和社会排斥等。据调查,12 - 15 岁人群中,39.4% 经历过欺凌受害,体育场景下该比例也在 35.54% - 45.21% 之间。长期遭受欺凌,不仅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抑郁等,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业。
目前,虽然有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 behavioral therapy)、社会技能训练(Social skills training)等反欺凌策略,但这些方法存在实施成本高、资源消耗大等缺点。而体育活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诸多益处,还可能缓解欺凌行为。然而,体育活动与欺凌行为之间的关系复杂,此前研究结果不一。为了弄清楚体育干预对减少儿童和青少年欺凌行为是否有效,来自马来西亚理科大学(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的研究人员 Zhuang Zhou、Jamalsafri Bin Saibon、Ahmad Zamri Khairani 开展了一项系统评价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Heliyon》上。
研究人员主要采用了系统评价的方法,在多个数据库(Cochrane、APA PsycArticles 等)进行全面检索,筛选出符合标准的研究。他们设定了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研究的设计、测量方法、研究对象等进行细致考量。最终,从众多文献中筛选出 21 篇符合要求的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并使用修订的随机试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oB 2)评估这些文章的偏倚风险。
研究结果如下:
- 纳入文章的特征:21 项研究涵盖 2002 - 2022 年的文献,其中 9 项是随机对照试验(RCTs),12 项是准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多为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样本量从 48 到 764 不等,多数研究在中小学或体育机构开展,部分研究参与者以男性为主。
- 对欺凌实施的测量及效果:20 项研究评估了干预对欺凌实施和攻击行为的影响,结果不一。10 项研究用攻击量表(Aggression Scale)评估,3 项用暴力态度量表(ATV),2 项用欧洲欺凌干预项目问卷(EBIPQ)等。13 项研究显示干预有显著效果,5 项未发现显著差异,1 项有混合结果,1 项中来自多元文化家庭的学生干预初期攻击水平上升,后期下降,单一文化家庭学生则持续下降。
- 对欺凌受害的测量及效果:6 项研究评估了欺凌受害及干预效果。2 项用 EBIPQ 问卷,1 项用伊利诺伊欺凌量表(Illinois Bully Scale),其余用多项目量表。4 项研究表明干预有显著效果,1 项无显著效果,1 项结果有差异,从个体分析有显著下降,从学校集群分析则不显著。
- 干预中体育类型及相应效果:研究中的体育类型包括柔道(Judo)、瑜伽(Yoga)、武术(Martial arts)、球类运动(Ball games)、娱乐合作运动任务(Recreational and Cooperative sports tasks)。柔道干预效果不一;武术研究结果有差异;瑜伽项目均显著有效。球类运动中多数研究有显著效果;娱乐合作运动任务多数研究能有效减少欺凌行为。
研究结论表明,体育干预对减少儿童和青少年欺凌行为有一定效果,但不同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干预方案的不同,比如体育类型、教学方式等。像柔道和武术,结构化反思和小组讨论能提升其减少欺凌行为的效果;球类运动强调合作可降低欺凌;瑜伽通过促进情绪调节等减少欺凌;融入欺凌知识或模拟暴力场景的体育活动也能有效改善对欺凌的态度和行为。
不过,该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方面,研究多采用自我报告测量,存在主观性和偏差;另一方面,未充分考虑人群差异和文化因素,部分研究项目细节不足。未来研究应采用更丰富的数据收集方法,分析人口差异和文化背景对欺凌行为及干预效果的影响。总体而言,这项研究为反欺凌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将体育活动纳入校园和社区反欺凌项目提供了依据,有助于创造更安全、包容的成长环境,对减少儿童和青少年欺凌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