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梯度驱动磷吸收与形态特征演化:伊朗蓍草(Achillea wilhelmsii)的适应性分化机制

《Scientific Reports》:Phosphorus acquisition capacity and size trait evolution in Achillea wilhelmsii reflect adaptation to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字体: 时间:2025年04月07日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编辑推荐:

  本研究揭示了伊朗蓍草(Achillea wilhelmsii)沿温度-降水-海拔环境梯度的适应性分化机制。通过8个地理种群在统一环境下的栽培实验,发现62.85%的性状变异源于遗传分化:高海拔冷湿环境种群演化出更强的磷吸收能力(P含量提升)和更大体型(高度/生物量增加),而低海拔干热环境种群则呈现相反特征。该研究为植物气候适应提供了磷代谢-形态特征协同进化的新证据,对理解物种分布格局形成及作物抗逆育种具有启示意义。

  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植物如何通过性状演化适应异质环境已成为进化生态学的核心命题。伊朗蓍草(Achillea wilhelmsii)作为横跨伊朗9.8-2321米海拔梯度的模式物种,其磷(P)吸收与形态特征的适应性分化机制尚未阐明。马赞德兰农业与自然资源研究教育中心的Mostafa Farajpour团队通过多环境种群比较研究,揭示了环境选择压力驱动性状分化的分子-生理协同机制。

研究采用共性园实验设计,对8个海拔种群(表1)进行标准化栽培,测定株高、生物量等形态指标及叶片磷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整合温度-降水-海拔数据,发现PCA1(解释80%环境变异)代表从低海拔干热到高海拔冷湿的连续梯度。线性回归显示,PCA1与磷含量(r=0.86)、湿重(r=0.85)等显著正相关,证实62.85%性状变异源于遗传适应。高海拔种群通过增强磷转运蛋白活性(推测)提升低温下的膜稳定性与光合效率,驱动体型增大;而低海拔种群则演化出资源保守策略。

结果部分显示:1)环境PCA1梯度解释80%气候变异,与种群磷含量(图3)、株高(图2a)等显著相关;2)性状PCA1(64.3%变异)主要负载磷与生物量指标(表2);3)环境-性状PCA耦合分析(R2=0.86)证实选择压力驱动遗传分化。讨论指出:磷代谢通过调节ATP合成(Baroowa等,2022)和抗氧化途径(Xu等,2024)介导冷适应,而体型变异反映资源分配权衡(Halbritter等,2018)。该研究为"基因流限制下的梯度适应"理论(Bachmann等,2020)提供了实证,并为高磷效作物育种提供新思路。

涓嬭浇瀹夋嵎浼︾數瀛愪功銆婇€氳繃缁嗚優浠h阿鎻ず鏂扮殑鑽墿闈剁偣銆嬫帰绱㈠浣曢€氳繃浠h阿鍒嗘瀽淇冭繘鎮ㄧ殑鑽墿鍙戠幇鐮旂┒

10x Genomics鏂板搧Visium HD 寮€鍚崟缁嗚優鍒嗚鲸鐜囩殑鍏ㄨ浆褰曠粍绌洪棿鍒嗘瀽锛�

娆㈣繋涓嬭浇Twist銆婁笉鏂彉鍖栫殑CRISPR绛涢€夋牸灞€銆嬬數瀛愪功

鍗曠粏鑳炴祴搴忓叆闂ㄥぇ璁插爞 - 娣卞叆浜嗚В浠庣涓€涓崟缁嗚優瀹為獙璁捐鍒版暟鎹川鎺т笌鍙鍖栬В鏋�

涓嬭浇銆婄粏鑳炲唴铔嬬櫧璐ㄤ簰浣滃垎鏋愭柟娉曠數瀛愪功銆�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