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原子力显微镜前沿应用:利用生物物理工具揭示食源性病毒

《npj Viruses》: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t the forefront: unveiling foodborne viruses with biophysical tools

【字体: 时间:2025年04月06日 来源:npj Viruses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聚焦食源性病毒,阐述其对公共健康的威胁。详细介绍原子力显微镜(AFM)等生物物理方法在研究食源性病毒中的应用,探讨其在病毒 - 宿主相互作用、传播动力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防控食源性病毒感染提供策略,极具科研价值。

  

食源性病毒:公共健康的潜在威胁

食源性病毒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体,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2010 年食源性危害在全球导致 6 亿人患病、42 万人死亡 ,食源性病毒在众多感染病例中占据显著比例。常见的食源性病毒包括诺如病毒(NoV)、甲肝病毒(HAV)、人类轮状病毒(HRV)等,它们主要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能在环境中稳定存活,且感染剂量低,极易引发疾病传播。
诺如病毒是全球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因,在食源性病毒感染中占比极高 。由于缺乏便捷、广泛可用的诊断工具,其实际流行率可能被低估。甲肝病毒虽相对诺如病毒感染率较低,但作为肝炎的病原体,同样不可小觑。尽管已有甲肝疫苗,但目前针对甲肝仍无特效治疗方法,疫情时有发生。
从结构上看,食源性病毒多为无包膜颗粒,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衣壳)组成 。这种结构赋予它们良好的环境稳定性,使其能在多种物理化学条件下存活,如耐冷藏、冷冻、高温和低 pH 值环境 。部分病毒,如甲肝病毒和戊肝病毒(HEV),在血液中以准包膜状态循环 ;轮状病毒则拥有三层衣壳,进一步增强了其在胃肠道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
病毒的生命周期包括感染宿主细胞、释放基因组进行复制,以及产生新的病毒粒子感染其他细胞或宿主 。食源性病毒的致病性与病毒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以及病毒 - 宿主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它们通常以胃肠道中的糖蛋白为受体,诺如病毒就利用宿主细胞表面的聚糖(如 HBGAs)作为细胞受体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复制模型,诺如病毒的研究进展受到一定阻碍,其嗜性和复制周期仍有待深入探究 。

传播动力学与在食物基质中的稳定性

食源性病毒在食物中不会繁殖或产生毒素,主要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 。当感染者粪便中的病毒污染食物、水或表面后,其他人接触这些污染物就可能被感染 。贝类和新鲜农产品是与食源性病毒爆发关联最密切的食物类别,它们在生产过程中易被污染,且常被生食或未经有效去污处理 。
食源性病毒具有极强的环境稳定性,能在食物相关表面存活较长时间 。例如,诺如病毒在生菜和菠菜上可保持传染性长达 2 周 ;在不同水源中,诺如病毒能存活 60 - 728 天 ,甲肝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 1 型在 4℃和 23±3℃的矿泉水中可存活长达 1 年 ,戊肝病毒在水中也能稳定存在数周 。此外,大多数食源性病毒在冷冻条件下依然稳定,诺如病毒即便经过多次冻融循环或在 - 80℃储存较长时间后仍具感染性 。
然而,目前对于病毒在食物基质和环境中的稳定性了解尚存在较大差距 。这对于制定有效的病毒灭活和防控策略极为关键,不同病毒对灭活处理的耐受性差异较大,需要开发适用于不同病毒株的可靠方法。

灭活与缓解策略

为预防食源性病毒大规模爆发、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多种灭活和缓解策略应运而生 。热处理是常用的食品安全保障手段,但不同病毒对热处理的敏感性不同 。例如,简单的轻煮或蒸煮不足以灭活双壳贝类中的诺如病毒 ,而 70 - 72℃加热 2 分钟可降低诺如病毒、甲肝病毒和戊肝病毒的感染滴度 。对于戊肝病毒,71℃加热 20 分钟可完全灭活受污染肝脏中的病毒 ,但温度对病毒的灭活效果会受其所处基质的影响 。
对于新鲜产品,非热加工方法如高压处理、冷等离子体、紫外线和辐照等也可用于灭活病毒 。等离子体活化水可有效灭活蓝莓上的 MNV - 1,且在 4℃储存 45 天后仍有灭活效果 ;紫外线 - C(200 - 280nm)能损伤病毒核酸,起到灭活作用 ;辐照虽可降低病毒滴度,但难以完全灭活诺如病毒 。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不同处理策略的协同效应,以实现最佳的水和食品安全保障。
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甲肝病毒和轮状病毒已有相应疫苗 。但由于病毒的持续进化和基因变异,疫苗的有效性面临挑战,需要持续研究以应对这些变化,并开发针对其他食源性病毒的新疫苗。

原子力显微镜在食源性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原子力显微镜(AFM)作为一种强大的生物物理工具,在食源性病毒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能在生理相关条件下对样品进行高分辨率成像,以皮牛顿级别的灵敏度测量力,且无需对样品进行标记、涂层或化学固定 。
AFM 的工作原理基于通过激光束精确感知探针(由柔性悬臂和尖锐针尖组成)与样品表面的相互作用 。当探针扫描样品时,表面的起伏会导致悬臂弯曲,反射激光光斑在位置敏感光电二极管上的位置发生变化,通过 F = -k×d(k 为悬臂的弹簧常数,d 为悬臂的偏转量)的关系可将偏转量转化为作用力 。AFM - 力谱(AFM - FS)可测量针尖与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收集力 - 距离(FD)和力 - 时间(FT)曲线,从而获取样品的弹性、刚度和粘附性等生物物理特性 。
此外,AFM 针尖可通过功能化转化为生物传感器 。单分子力谱(SMFS)基于针尖功能化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测量,能够检测和定位特定的相互作用,如粘附和键解离 。在研究病毒感染过程中,AFM 可用于探测病毒与细胞受体的相互作用 。早期研究利用功能化的 AFM 针尖测量鼻病毒与细胞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研究病毒附着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
在食源性病毒研究中,AFM 已被广泛应用 。它可用于成像诺如病毒样颗粒(noroVLPs)的衣壳,揭示其机械稳定性与 pH 值的关系 ;通过 AFM - 成像和纳米压痕方法可表征 noroVLPs 的机械特性,发现同一基因群中不同菌株在大小和物理稳定性上的差异 ;研究轮状病毒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时,AFM 可定量和动态地描述轮状病毒与唾液酸和整合素的结合特性 ;还能通过 AFM 诱导机械疲劳,研究腺病毒粒子的逐步解聚动力学 。
AFM 还可用于评估潜在的病毒灭活策略和抗病毒治疗效果 。例如,葡萄籽提取物对 MNV 具有不可逆的杀病毒作用,AFM 实验揭示了病毒粒子的物理变化和聚集现象,证实其可使 MNV 在小鼠中失去感染性 。高速 AFM(HS - AFM)克服了 AFM 成像速率低的局限,能够捕捉病毒衣壳的组装动力学等动态过程 ,如用于研究鼠诺如病毒(MNV)与抗去污剂膜结构域的相互作用 。
除了研究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AFM 在食品安全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通过量化病毒与食品相关基质或表面的粘附力,发现病毒对聚氯乙烯(PVC)的粘附力强于玻璃,这与材料的化学特性和表面孔隙率有关 。此外,结合其他生物物理方法,AFM 可深入研究病毒在水生环境中的行为,如研究轮状病毒与天然有机物的相互作用,了解其沉积机制和聚集动力学 。
尽管 AFM 具有高分辨率和在生理相关条件下探测相互作用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是一种表面扫描技术,对样品内部结构信息获取有限;样品需要固定,视野较小且垂直范围有限;探针与脆弱生物样品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样品位移或损坏;成像和数据分析时间较长,不适用于大规模快速检测食品中的病毒污染 。不过,AFM 仍在食源性病毒的基础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研究病毒 - 表面相互作用、环境持久性和灭活处理影响等方面。

AFM 与其他技术的联用

由于单一技术难以全面表征生物系统的复杂过程,AFM 常与其他显微镜技术联用 。与共聚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联用,可在 AFM 探测的同时对活细胞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将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胞结构与 AFM 形貌和粘附图相关联 。与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技术(如 STED、STORM 和 PALM)联用,能进一步提升成像分辨率 。
原子力 - 电化学显微镜(AFM - SECM)结合了 AFM 和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的优势,可同时测量样品的形貌和电化学活性 ,用于探测病毒表面的氧化还原功能和免疫复合物的位置 。拉曼显微镜与 AFM 集成使用,可将样品的化学成分与表面特征相联系,提供生物样品的结构、机械和化学信息 。
在病毒学研究中,通过不同技术数据的互补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例如,AFM 和质谱(MS)结合研究乙肝病毒(HBV)的生物物理特性,有助于了解其衣壳的分子组成和物理稳定性 。在食源性病毒研究中,AFM 纳米压痕实验与 MS 联用,可对 noroVLPs 的机械特性和组成提供互补信息 ;AFM 与荧光显微镜、石英晶体微天平(QCM - D)等技术结合,研究诺如病毒与潜在受体的相互作用 ,揭示了诺如病毒样颗粒与脂质域中半乳糖神经酰胺(GalCer)的特异性相互作用 。
此外,AFM 相关技术也为生物样品的纳米级表征开辟了新途径 。AFM - 红外光谱(AFM - IR)结合了 AFM 的空间分辨率和红外光谱的化学分析能力,可通过病毒的红外特征对细胞内的病毒进行成像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与 HS - AFM 数据互补,揭示了脂质筏结构域在 MNV 内化过程中的作用,且该相互作用可能与胆固醇有关 。
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如分子动力学(MD)模拟,为疫苗和抗病毒治疗的开发提供了有前景的工具 。MD 模拟可预测药物靶点和配体 - 受体相互作用,减少筛选过程的工作量 。但由于病毒粒子的大小和复杂性,使用完整病毒粒子进行 MD 模拟存在一定困难 。通过基于形状的粗粒度(SBCG)MD 模拟结合 AFM 实验,可研究病毒衣壳在 AFM 纳米压痕下的变形机制 ,为研究食源性病毒的衣壳力学提供了参考方法 。另外,AFM - Assembly pipeline 等生物信息学方法旨在利用高分辨率 AFM 形貌图像和其他结构数据构建模型结构,为深入研究病毒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

其他生物物理方法在食源性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目前,食源性病毒传播的实际发生率尚未完全明确,可能存在低估的情况 。传统的病毒检测方法主要依赖电子显微镜(EM)和培养分离技术,而现代免疫分析方法和分子检测技术(如基于 PCR 的方法和等温扩增方法)虽已广泛应用,但仍存在诸多局限性,如缺乏合适的细胞培养模型、操作复杂、灵敏度低、便携性差以及需要专业人员和设备等 ,因此需要开发更灵敏、广泛适用且操作简便的检测方法 。
结构生物学方法,如 X 射线晶体学、电子显微镜和核磁共振(NMR),对了解病毒的外壳结构和衣壳蛋白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诺如病毒的研究受限于缺乏细胞培养系统,但小鼠诺如病毒(MNV)和诺如病毒样颗粒(noroVLPs)等模型可用于研究诺如病毒感染 。NMR 可提供分子结构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信息,通过饱和转移差异(STD)NMR 实验等方法,研究诺如病毒样颗粒与宿主附着因子的结合,有助于阐明聚糖对诺如病毒感染的调节作用 。
质谱(MS)在结构病毒学中也是重要工具,可用于分析病毒的组成成分、结构蛋白的化学计量比和病毒组装过程 。例如,通过 MS 研究乙肝病毒和诺如病毒的组装中间体,为理解病毒的自我组装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电荷检测质谱(CD - MS)可快速、准确地分析溶液中诺如病毒样颗粒的结构,对疫苗开发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MS 还可与其他蛋白质组学方法结合,鉴定调节戊肝病毒复制的宿主因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线索 。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和生物层干涉术(BLI)常用于测量病毒 - 宿主相互作用的热力学性质 。SPR 基于无标记的实时生物分子结合测量,在研究病毒附着和开发病毒检测或诊断策略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BLI 可表征结合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和亲和力,用于检测诺如病毒样颗粒的特异性抗体,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
单分子技术中,除 AFM 外,光镊和磁镊也是监测单个键形成和解离的重要工具 ,它们能够检测极低的力,但空间分辨率相对 AFM 较低 。
计算建模也是研究病毒动力学的重要手段 。MD 模拟不仅可与 AFM 结合研究病毒物理性质,还可作为独立技术探索病毒生物物理学 。通过 MD 模拟可筛选潜在的诺如病毒感染抑制剂,构建戊肝病毒疫苗候选物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计算方法的发展,MD 模拟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挑战与未来方向

食源性病毒对未来大流行构成重大风险,因其在各种物理环境中稳定性高,且在识别和防控策略方面存在局限 ,需要在这些领域开展更多研究,开发适用于整个食物链的新策略,并评估多种策略联合使用的效果 。
目前的挑战之一是识别和表征可能来自意外来源的新感染病原体 。新兴食源性病毒,尤其是具有潜在食源性感染途径的人畜共患病病毒,如尼帕病毒、埃博拉病毒、禽流感病毒等,需要加强监测和研究 ,以预防其在人群中的传播 。
在食源性病毒检测方面,实现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和可重复性的检测至关重要,但目前仍面临诸多困难,如非目标病原体的干扰、目标病毒浓度低以及采样困难等 。未来需要加强病毒与食物基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改进大规模和多重检测方法,探索非靶向检测途径 ,同时开发更合适的细胞培养系统和模型,以提高对食源性病毒感染性的评估能力 。人肠道类器官(HIE)培养系统为研究食源性病毒的感染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工具 。
在病毒灭活方面,尽管已开发多种策略,但仍需要创新技术,以在保持食品感官和营养特性的同时有效灭活病毒 。由于病毒类型多样且不断出现新菌株,对不同灭活策略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因此需要开发针对特定病毒类型和菌株的创新控制技术,使其适用于食品行业的不同领域,并能单独或与其他技术联合使用 。
原子力显微镜(AFM)作为一种单分子工具,在研究食源性病毒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尤其在探测单个分子相互作用和揭示生物分子行为方面 。当与其他技术(如光学显微镜)联用时,AFM 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食源性病毒的分子结构和行为 。未来,AFM 与其他显微镜方法的联用,以及与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工具的结合,有望在防控食源性病毒感染的策略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AI 已用于改进 AFM 图像分析,机器学习方法与 AFM 结合可提高其性能和数据分析效率 。随着技术的发展,AI 在生物物理研究中的应用将不断扩展,为食源性病毒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