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小鼠卵母细胞:表观遗传修饰协同调控,解锁生殖发育密码

《Epigenetics & Chromatin》:Coordinated regulation of chromatin modifiers reflects organised epigenetic programming in mouse oocytes

【字体: 时间:2025年04月06日 来源:Epigenetics & Chromatin 4.2

编辑推荐:

  在卵母细胞中,表观遗传修饰对后代发育至关重要,但相关调控机制不明。研究人员开展 “小鼠卵母细胞中染色质修饰因子的协同调控反映有序表观遗传编程” 研究,发现卵母细胞表观遗传编程有序,组蛋白重塑先于 DNA 甲基化。这有助于理解生殖遗传和后代发育。

  在生命的奇妙旅程中,生殖细胞的发育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一个动作都关乎着新生命的诞生和健康成长。其中,卵母细胞的表观遗传修饰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表观遗传修饰(如 DNA 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就像是细胞的 “指挥家”,调控着基因的表达,决定细胞的命运,维持细胞的身份和功能。在生殖过程里,卵母细胞将这些表观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对后代的正常发育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目前科学家们对卵母细胞中不同表观遗传修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卵母细胞生长过程中的时空分布知之甚少。比如,这些修饰是如何在卵母细胞内协同工作,建立起独特的表观基因组的?它们的异常又会对后代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就像一团迷雾,笼罩着生殖发育的研究领域。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来自澳大利亚哈德逊医学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和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研究人员以小鼠为研究对象,聚焦于从原始卵泡到窦前卵泡生长过程中卵母细胞的表观遗传修饰。他们深入探究了一系列表观遗传修饰因子(如 SETD2、KDM6A、RBBP7、DNMT3A 和 DNMT3L)和修饰(H3K36me3、H3K27me3)的时空分布情况,并与之前研究的多梳抑制复合物 2(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PRC2)的相关组分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来开展这项研究。首先是免疫荧光技术,通过对小鼠卵巢组织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各种表观遗传修饰因子和修饰在卵母细胞中的定位和表达水平变化。同时,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编辑小鼠模型,如 Eed 基因敲除小鼠,研究 EED 缺失对卵母细胞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此外,还对 GV 期卵母细胞进行 RNA 测序数据分析,从转录水平探究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

在研究结果部分,发现 SETD2 水平在初级 - 次级卵泡阶段显著上升,之后在窦卵泡阶段下降,而 H3K36me3在大多数卵母细胞生长阶段广泛分布,在窦卵泡阶段大幅减少。RBBP7 在次级卵泡中显著增加,之后维持在较高水平。H3K27me3在卵母细胞生长早期达到峰值,随后下降,KDM6A 则在后期增加。DNMT3A 和 DNMT3L 从次级卵泡阶段开始在卵母细胞核中被检测到,且水平逐渐上升。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卵母细胞中缺失 EED 会导致初级 - 早期窦卵泡阶段 SETD2 水平升高,但对 H3K36me3、KDM6A、RBBP7、DNMT3A 和 DNMT3L 的核水平和定位没有显著影响。

综合研究结果和讨论,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卵母细胞的表观遗传编程是一个高度有序的过程,在次级 - 窦卵泡阶段的 DNA 新甲基化之前,初级 - 次级卵泡阶段的卵母细胞先发生组蛋白重塑。这一过程建立了一个相互依赖的组蛋白修饰模板,指导 DNA 甲基化在合适的位点发生。

这项研究成果意义重大。它为理解哺乳动物生殖过程中表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卵母细胞表观遗传编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生殖过程中一些异常现象的发生机制,为解决不孕不育等生殖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此外,也为后续研究人类卵母细胞的表观遗传修饰提供了参考,推动生殖医学领域的发展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Epigenetics & Chromatin》杂志上,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引领更多的科研人员深入探索卵母细胞表观遗传的奥秘 。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