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恶性胸膜腔压力调控的压电催化纳米酶抑制恶性胸腔积液研究
《Nature Communications》:Intrapleural pressure-controlled piezo-catalytic nanozyme for the inhibition of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4月04日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顽固性恶性胸腔积液(MPE)治疗难题,创新性地开发了镱掺杂金属有机框架(O3P@LPYU)压电纳米系统。该体系通过呼吸生理性胸膜腔内压(IPP)触发,催化携带臭氧及组织液过氧化物产生活性氧(ROS),实现持续抑制MPE和胸腔肿瘤生长。这项研究不仅构建了生物响应型压电纳米系统,更为临床MPE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恶性胸腔积液(MPE)作为晚期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一直是临床治疗的棘手难题。当肿瘤细胞侵袭胸膜腔时,会引发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淋巴回流障碍,导致富含肿瘤细胞和炎性因子的液体异常积聚。传统治疗方法如胸腔穿刺引流、胸膜固定术等虽能暂时缓解症状,但存在复发率高、副作用明显等局限。更令人担忧的是,MPE的复杂微环境和持续产生特性使得现有疗法往往难以取得持久疗效。面对这一临床困境,科学家们开始将目光投向胸膜腔独特的生理特征——随着呼吸节律变化的胸膜腔内压(IPP)和富氧环境,这为开发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天然优势。
四川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压电材料与纳米酶技术相结合,开发出能响应生理压力变化的智能治疗系统。研究人员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筛选出具有最佳压电性能的镱(Yb)掺杂金属有机框架(UIO-66),并构建了臭氧负载的脂质体纳米系统(O3P@LPYU)。当呼吸运动引起IPP波动时,该体系能高效催化臭氧和组织液中O2/H2O产生大量ROS,同时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实现对MPE的双重抑制。这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为恶性肿瘤并发症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研究团队采用多项关键技术:通过溶热法合成Yb-UIO-66纳米颗粒,利用压电力显微镜(PFM)测定压电系数d33;构建体外IPP模拟装置模拟生理压力波动;采用薄层水化法制备臭氧负载脂质体;建立LLC和4T1细胞来源的小鼠MPE模型;通过转录组测序和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微环境变化。
材料表征方面,透射电镜显示Yb-UIO-66保持40nm立方结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证实Yb成功掺杂。理论计算表明Yb掺杂使晶格畸变增大(键长变化达0.236?),压电系数d33提升至256pm/V,是未掺杂样品的3.8倍。体外模拟IPP条件下,O3P@LPYU对亚甲基蓝的降解效率达90%,其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天然酶高1.8倍。
细胞实验显示,在IPP刺激下,O3P@LPYU处理组的ROS水平升高5.3倍,诱导83.7%的肿瘤细胞凋亡。值得注意的是,该体系能显著抑制VEGF和TNF-α分泌(分别降低68%和72%),从源头阻断MPE形成机制。免疫原性分析证实,治疗组HMGB1释放量增加4.5倍,钙网蛋白(CRT)膜转位率提高6.2倍,表明成功激活ICD效应。
在动物模型中,超声检测显示O3P@LPYU治疗组MPE体积减少87%,胸腔肿瘤重量下降91%。生存分析表明治疗组中位生存期延长2.3倍。机制研究发现,治疗组CD8+T细胞浸润增加4.1倍,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比例降低62%,成功逆转免疫抑制微环境。
这项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创新,实现了三大突破:首次利用生理性IPP驱动压电催化治疗,避免外部能量输入;通过稀土掺杂策略将压电系数提升至传统材料的3倍以上;创新性整合臭氧治疗与压电催化,产生协同抗肿瘤效应。从临床转化角度看,该技术具有显著优势:治疗过程无创,仅需单次胸腔注射即可维持5天疗效;特异性响应胸膜腔压力变化,系统毒性低;可适配现有临床操作流程。
研究团队特别指出,这种"内源性触发"的治疗模式为体腔积液管理提供了范式转变。未来通过调整MOF骨架金属和掺杂元素,还可拓展至腹腔、心包腔等不同部位积液的治疗。该工作不仅解决了MPE临床治疗的迫切需求,更为智能响应型医疗器械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标志着压电材料在精准医学应用中的重要突破。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