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ecular Medicine》: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riboflavin kinase on cerebral ischemia injury in rats
编辑推荐:
为探究核黄素激酶(RFK)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人员通过构建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和神经元氧糖剥夺(OGD)模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 RFK 可抑制脑缺血损伤,其机制与抑制内质网应激(ERS)有关,该研究为脑卒中防治提供新方向。
脑卒中,这一全球性的健康难题,如同潜伏在暗处的杀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它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比高达 85%。尽管科研人员不断探索缺血性脑卒中的干预靶点,但目前临床实践中有效的治疗方法依然寥寥无几。在此背景下,探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迫在眉睫。
海军军医大学海军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核黄素激酶(Riboflavin Kinase,RFK)对大鼠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Molecular Medicine》杂志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曙光。
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在动物实验方面,利用 Wistar 大鼠和易卒中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 - SP)作为实验对象;通过构建 RFK 基因敲低(RFK-)和敲高(RFK+)慢病毒载体,对大鼠进行脑内注射;运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手术构建大鼠脑缺血模型。在细胞实验方面,分离培养 Wistar 大鼠胚胎的原代皮质神经元,转染 RFK+或 RFK-慢病毒,并进行氧糖剥夺(OGD)处理。此外,还使用了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 time PCR)、流式细胞术、电子显微镜检测等技术检测相关蛋白表达、mRNA 水平、细胞凋亡及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研究结果如下:
- RFK 水平成功调控:通过 RFK+或 RFK-慢病毒感染神经元和大鼠脑内注射,成功上调或下调了 RFK 的表达水平。在神经元中,感染 RFK+慢病毒后,RFK 的 mRNA 水平是对照组的 5.71 倍,感染 RFK-慢病毒后,RFK 的 mRNA 水平是对照组的 0.11 倍;在大鼠脑内,注射 RFK+慢病毒后,RFK 的蛋白水平是对照组的 2.76 倍,注射 RFK-慢病毒后,RFK 的蛋白水平是对照组的 0.52 倍。
- RFK 抑制大鼠脑缺血损伤:对大鼠进行 MCAO 手术后发现,RFK+组的梗死面积和脑水肿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且神经元超微结构损伤较轻;而 RFK-组的损伤则加重。这表明 RFK 能够抑制大鼠脑缺血损伤。
- RFK 在体外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在 OGD 模型神经元实验中,RFK+组神经元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凋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RFK-组则相反。同时,RFK+组神经元超微结构基本正常,RFK-组损伤严重。说明 RFK 在体外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 RFK 调节内质网相关蛋白:研究人员观察 RFK 对 ERS 相关蛋白的影响,发现 MCAO 手术后,Ero1 蛋白水平下降,Caspase 12、CHOP(C/EBP homology protein)和 Caspase 3 蛋白水平上升。RFK-会加重 Caspase 12 和 Caspase 3 的升高,RFK+则抑制 Caspase 3 的升高。表明 RFK 通过调节 ERS 途径中的蛋白发挥抗缺血作用。
- RFK 的保护作用独立于黄素类物质:给 SHR - SP 大鼠补充核黄素,可延长其寿命,但无法完全逆转 RFK 基因功能障碍带来的损伤。在 OGD 模型中,无论是否存在核黄素,RFK+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均存在,且其保护作用与黄素类物质(包括核黄素、FMN 和 FAD)的浓度无关。
- Ero1 抑制剂消除 RFK 的保护作用:加入 Ero1 抑制剂 Erodoxin 后,RFK+对 OGD 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消失,说明 RFK 对缺血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依赖于 Ero1。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RFK 是一种内源性抗缺血性脑损伤蛋白,它通过抑制 Caspase 12 和 Caspase 3 的蛋白表达,抑制 ERS 和神经元凋亡,从而减轻脑缺血后的梗死面积、脑水肿和神经元凋亡。RFK 的保护作用依赖于黄素蛋白 Ero1,且独立于黄素类物质及其浓度。虽然该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未确定 RFK 的调节靶分子,且由于物种差异,数据外推至人类需谨慎,但 RFK 作为有前景的脑卒中易感性检测靶基因值得进一步研究,黄素类物质也可作为缺血性脑损伤的预防或辅助治疗药物。这项研究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有望推动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潜在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