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Psychology》:Relationship of maternal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 children’s emotional-behavioral problems: parental reflection functioning and social support’s role
在成长的旅程中,童年本应是充满阳光与欢笑的时光,但童年虐待(Childhood maltreatment,CM)这一全球性问题,却如阴影般笼罩着许多孩子的生活。它不仅给受害者自身带来深远且持久的伤害,更会在他们为人父母后,影响下一代的成长。过往研究虽已揭示 CM 与孩子行为问题存在关联,但其中的具体机制却如同迷雾,亟待揭开。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又该如何打破这一不良影响的循环?这些问题成为了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为了探寻答案,来自伊朗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深入研究。他们聚焦于母亲童年期虐待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将父母反思功能(Parental Reflective Functioning,PRF)和感知社会支持(Perceived Social Support,PSS)作为关键的中介变量进行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Psychology》杂志上,为我们理解这一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人员采用了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这一技术方法。他们从伊朗设拉子市的心理学诊所招募了 222 位 4 - 6 岁有情绪或行为问题儿童的母亲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使用了童年虐待问卷(Childhood Maltreatment Questionnaire,CTQ)来评估母亲的童年虐待经历;运用优势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评估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通过父母反思功能问卷(Parental Reflective Functioning Questionnaire,PRFQ)测量父母反思功能;借助感知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衡量感知社会支持水平 。
综合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该研究表明母亲童年期虐待与孩子情绪行为问题并非直接关联,而是通过 PRF 的前心智化(Pre - Mentalizing,PM)模式间接产生影响。这一发现强调了前心智化模式在理解这种代际关联中的关键作用。同时,PSS 在这一关系中未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可能是由于伊朗社会的文化和关系因素影响,社会支持主要侧重于实际援助而非情感支持,难以对孩子的情绪行为结果产生影响。此外,研究还发现母亲对心理状态的确定性(Certainty about Mental States,CMs)和兴趣与好奇心(Interest and Curiosity,IC)也未在母亲 CM 与孩子情绪行为问题间起到中介作用。
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它为干预措施提供了新的方向。识别出父母反思功能的前心智化模式作为中介变量,意味着在针对受 CM 影响家庭的治疗干预中,可以着重融入反思性实践,提升父母对自己和孩子心理状态的反思能力,进而促进更健康的亲子关系,改善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健康状况。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童年虐待影响下一代的复杂机制,为预防和治疗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推动了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