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K2未突变型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一项韩国人群的回顾性研究

《Blood Research》: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s of JAK2 unmutated erythrocytosis

【字体: 时间:2025年04月01日 来源:Blood Research 2.5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本研究针对JAK2未突变型红细胞增多症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临床差异,通过回顾性分析282例患者数据,首次系统比较了二者在血栓风险、生存预后等方面的特征,发现JAK2未突变组虽血栓风险较低(5年发生率14.7% vs 43.0%),但糖尿病(HR=4.93)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HR=11.88)患者仍存在显著血栓风险,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循证依据。

  在血液系统疾病领域,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作为一种典型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其诊断和治疗已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然而,临床上还存在一类特殊患者——他们表现出与PV相似的红细胞增多症状,却缺乏JAK2V617F或JAK2 exon 12等特征性基因突变。这类被归类为JAK2未突变型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群体,长期以来面临着诊断模糊、治疗策略缺乏循证依据的困境。更令人担忧的是,现有研究多聚焦于西方人群,亚洲患者尤其是韩国人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数据严重匮乏。这种知识空白直接影响了临床医生对疾病风险的准确评估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可能导致部分高危患者错失最佳干预时机。

针对这一临床难题,忠南国立大学医院血液肿瘤科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历时12年(2010-2022)的大规模回顾性研究。通过对282例患者(88例PV,194例JAK2未突变型)的全面分析,首次系统揭示了韩国人群中这两类红细胞增多症在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指标、并发症谱和长期预后等方面的显著差异。该研究不仅填补了亚洲人群数据空白,更重要的是发现了JAK2未突变型患者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与血栓事件的强相关性,为风险分层提供了新依据。相关成果发表在血液学权威期刊《Blood Research》上,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方法上,团队采用了多维度分析策略: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和随访数据;采用WHO 2016标准统一诊断;运用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血栓事件;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生存差异。实验室检测包括全血细胞计数、JAK2基因突变筛查、血清铁代谢指标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测定等关键技术。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24.0和SAS Studio软件,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研究结果呈现多个重要发现:

  1. 人口学特征差异:JAK2未突变患者更年轻(中位52岁 vs 66.5岁)、男性比例更高(90.7% vs 45.5%),且近年来诊断率显著上升(2016年后占91.2%)。
  2. 实验室特征:与PV组相比,JAK2未突变组表现出独特的生化特征——更高的转铁蛋白饱和度(37.9% vs 13.9%)、血清铁蛋白(201.1 vs 41.8 ng/mL)和EPO水平(12.5 vs 4.1 mIU/mL),但白细胞(7.7 vs 15.5×109/L)、血小板(129.2 vs 532.4×109/L)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显著更低。
  3. 合并症谱:高血压(47.9% vs 28.9%)、COPD(8.8% vs 2.3%)、心衰(6.7% vs 0%)和肥胖(BMI≥30:18.0% vs 2.3%)在JAK2未突变组更常见,而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使用率达12.9%。
  4. 血栓风险:PV组累积血栓发生率显著更高(10年51.2% vs 14.7%),但JAK2未突变组中糖尿病(HR=4.93)和COPD(HR=11.88)患者仍存在高危风险。静脉切开放血术组5年血栓率为0%,但未达统计学差异。
  5. 生存预后:PV组10年总生存率较低(65.8% vs 95.4%),但差异处于临界显著性(P=0.064)。

讨论部分指出,这项研究首次系统描绘了韩国人群中JAK2未突变型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全貌。不同于西方研究,该人群表现出独特的男性优势、铁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高发特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整体血栓风险低于PV,但合并糖尿病或COPD的患者风险骤增,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认为JAK2未突变型属于"良性"疾病的观点。研究者建议对此类高危患者考虑更积极的监测和预防策略。

该研究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为亚洲人群提供了首个系统性临床数据,弥补了现有指南的种族差异空白;其次,确立了糖尿病和COPD作为JAK2未突变型患者血栓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完善了风险分层体系;最后,为静脉切开放血术在该人群中的应用提供了初步循证依据。不过,研究者也承认回顾性设计的局限性,特别是静脉切开放血术组样本量较小可能影响统计效力,呼吁开展前瞻性研究验证这些发现。这些成果不仅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后续机制研究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转化医学价值。

涓嬭浇瀹夋嵎浼︾數瀛愪功銆婇€氳繃缁嗚優浠h阿鎻ず鏂扮殑鑽墿闈剁偣銆嬫帰绱㈠浣曢€氳繃浠h阿鍒嗘瀽淇冭繘鎮ㄧ殑鑽墿鍙戠幇鐮旂┒

10x Genomics鏂板搧Visium HD 寮€鍚崟缁嗚優鍒嗚鲸鐜囩殑鍏ㄨ浆褰曠粍绌洪棿鍒嗘瀽锛�

娆㈣繋涓嬭浇Twist銆婁笉鏂彉鍖栫殑CRISPR绛涢€夋牸灞€銆嬬數瀛愪功

鍗曠粏鑳炴祴搴忓叆闂ㄥぇ璁插爞 - 娣卞叆浜嗚В浠庣涓€涓崟缁嗚優瀹為獙璁捐鍒版暟鎹川鎺т笌鍙鍖栬В鏋�

涓嬭浇銆婄粏鑳炲唴铔嬬櫧璐ㄤ簰浣滃垎鏋愭柟娉曠數瀛愪功銆�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

    鐢熺墿閫氱簿褰╂帹鑽� • 综述:铁载体的分类、微生物摄取机制及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 综述:身心疗法的全球研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