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基于共培养策略发现同源担子菌新型vibralactone衍生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Natural Products and Bioprospecting》:Vibralactone derivatives isolated from co-cultures of the basidiomycetes Stereum hirsutum and Boreostereum vibrans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4月01日 来源:Natural Products and Bioprospecting 4.8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真菌共培养体系中次级代谢产物结构多样性不足的问题,由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陈和平/刘吉开团队通过Stereum hirsutum与Boreostereum vibrans的共培养体系,分离获得11个结构新颖的vibralactone衍生物hirsutavibrins A-K(1-11),其中化合物1-2对A549肺癌细胞、4对RAW 264.7巨噬细胞NO生成分别显示抑制活性。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同源担子菌共培养可诱导产生构型多样的β-内酯类化合物,为天然产物发现提供了新策略。
在天然产物研究领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因其结构多样性和显著的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然而,传统单一菌种培养往往难以充分挖掘其化学多样性,特别是对于亲缘关系相近的真菌物种。这一瓶颈促使科学家们探索新的培养策略,其中微生物共培养技术因其能模拟自然生态互作、激活沉默基因簇而成为研究热点。担子菌作为重要的药用真菌资源,其共培养体系的研究却鲜有报道,尤其是同属真菌间的相互作用对次级代谢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的研究人员创新性地选择了同属担子菌Stereum hirsutum HFG27和Boreostereum vibrans作为研究对象。这两种真菌虽然亲缘相近,但前期研究表明它们具有差异化的生物合成潜力:B. vibrans是著名的vibralactone(含双环β-内酯结构的meroterpenoid类化合物)生产者,而S. hirsutum虽能微量合成vibralactone,但主要产生其他类型次级代谢产物。基于两者共享vibralactone关键生物合成基因但表达谱不同的特性,研究团队通过共培养技术成功激活了新的生物合成途径。
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技术路线:首先建立双菌共培养体系并提取代谢产物;通过正相硅胶柱层析、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化合物;运用高分辨电喷雾质谱(HRESIMS)确定分子式;结合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包括1H NMR、13C NMR、DEPT、1H-1H COSY、HMBC、ROESY)解析平面结构和相对构型;采用电子圆二色谱(ECD)计算确定绝对构型;最后通过细胞模型评价生物活性(A549肺癌细胞系和LPS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抗NO生成实验)。
研究结果部分揭示了丰富的结构多样性:
结构解析:从共培养物中分离获得11个新化合物hirsutavibrins A-K(1-11),均为vibralactone衍生物。其中hirsutavibrin A(1)和B(2)在C-13位以羧基取代了原型化合物的羟甲基,并通过关键HMBC相关(H-2/C-13等)确证;hirsutavibrin C(3)在C-5位新增乙酰氧基(δC 172.1);hirsutavibrin D(4)则表现为C-13还原为羟甲基(δC 61.6);hirsutavibrin F(6)通过HMBC相关(H-13/C-1'等)鉴定出罕见的琥珀酸酯结构。
立体构型:通过ROESY相关和ECD计算解决了系列化合物的立体化学问题。如hirsutavibrin A(1)的1R,5S构型由H-5/H-8a相关确定;hirsutavibrin B(2)则因H-5与异戊烯基反式排列呈现1R,5R构型;hirsutavibrin G(7)通过H-2β/H-3/H-4β/H-5/H-8a相关建立1R,3S,5S三立体中心。
生物活性:代表性化合物显示选择性生物活性。hirsutavibrins A(1)和B(2)对A549细胞系显示微弱细胞毒性(IC50 39.7和34.3 μM);hirsutavibrin D(4)在抗炎实验中表现突出,抑制NO生成活性(IC50 26.6 μM)优于阳性对照L-NMMA(51.2 μM)。
该研究的创新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首次证实同源担子菌共培养能产生构型多样的vibralactone衍生物,其中1-2、4-6等化合物展现出与原型化合物截然不同的立体构型(如1的1R,5S与vibralactone的1S,5S构型相反),这为构效关系研究提供了新模板;其次,共培养体系显著提升了结构修饰类型,包括氧化(羧基化)、还原(羟甲基化)、酯化(乙酰氧基/琥珀酸酯)等多种转化,暗示共培养可能激活了新的修饰酶系;最后,活性化合物4的抗炎效果为开发新型抗炎先导物提供了线索。
这项研究突破了传统单一菌种培养的局限,通过创新性地选择同属真菌共培养,不仅拓展了vibralactone衍生物的化学空间,更为理解近缘微生物互作对次级代谢的影响提供了实证案例。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al Products and Bioprospecting》期刊,为天然药物发现提供了新的策略启示——即通过合理设计共培养体系,特别是亲缘相近但代谢谱互补的微生物组合,有望系统挖掘"隐藏"的天然产物资源。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解析共培养诱导的分子互作机制,并探索这些新颖结构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潜力。
10x Genomics閺傛澘鎼isium HD 瀵偓閸氼垰宕熺紒鍡氬劒閸掑棜椴搁悳鍥╂畱閸忋劏娴嗚ぐ鏇犵矋缁屾椽妫块崚鍡樼€介敍锟�
濞嗐垼绻嬫稉瀣祰Twist閵嗗﹣绗夐弬顓炲綁閸栨牜娈慍RISPR缁涙盯鈧鐗哥仦鈧妴瀣暩鐎涙劒鍔�
閸楁洜绮忛懗鐐寸ゴ鎼村繐鍙嗛梻銊ャ亣鐠佹彃鐖� - 濞e崬鍙嗘禍鍡毿掓禒搴n儑娑撯偓娑擃亜宕熺紒鍡氬劒鐎圭偤鐛欑拋鎹愵吀閸掔増鏆熼幑顔垮窛閹貉傜瑢閸欘垵顫嬮崠鏍掗弸锟�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