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D 可扩展离子浓度极化透析器:制作了 2 - D 微纳流体缩放装置,通过优化结构减少电动力学不稳定性和电阻,持续注入人体使用过的透析液进行实验。实验发现,ICP 现象能使离子在纳米结前形成耗尽边界,实现废物分离和净化。带正电的物种(Na+和肌酐)依据电泳迁移率从纯化流中去除,Na+最终收集到 90% 的脱盐流,肌酐浓度显著降低;带负电的氯离子(Cl?)因 ICP 现象在阳极电极发生电化学反应,导致浓度重新分布;尿素通过阳极侧流的电化学反应完全消除;弱带电的磷(P)在电场作用下分解,通过阴离子废物通道排出。通过对比基于不同传质物理原理的微纳流体装置,发现只有诱导 ICP 现象才能实现透析液的有效净化,该装置命名为 2 - D 可扩展 ICP 透析器。
3 - D 离子浓度极化透析器的开发:2 - D ICP 透析器通量不足,无法满足实际透析液回收需求。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通量达毫升每分钟的宏观尺度 ICP 透析器,该装置包含阴极侧宏通道、纳米多孔膜片、纳米多孔树脂涂层微网结构和阳极侧宏通道。为克服大通道尺寸下的电渗不稳定(EOI)问题,将微鳍结构扩展到 z 方向形成微网,优化微网网格尺寸为 400μm,并在微网结构上涂覆纳米多孔树脂,增强阳离子通量。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电流和流速条件,即I=0.02A,Q=0.2mL/min时,透析器的净化效率最高且 pH 值适宜。
3 - D 可扩展离子浓度极化透析器:将之前制作的通量为Q=0.2mL/min的 3 - D ICP 透析器进一步放大,实现了Q=1mL/min的通量。随着通量增加,装置的一些设计参数如总体积(Vtotal?)、不含网框的体积(Vtotal?mesh?)和纳米多孔膜的接触面积(Acontactedmembrane?)等按比例增加。评估发现,虽然通量增加会使功耗降低,但差异较小;不同通量下,纯化流、阴离子废物流和阳离子废物流的电导率变化不同;使用人体腹膜透析液测试,尿素去除率平均超 50%,Na+去除率约 40%,肌酐去除率低于 25% 且随通量增加而增加,Cl?去除率在 20 - 25% 之间,P 去除率呈上升趋势。不过,在实验中发现尿素分解存在问题,可能通过安装气泡去除膜、设计更紧密的电极与纯化通道间隙或增加电极表面积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