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S》:Metal-assisted vacuum transfer enabling in situ visualization of charge density waves in monolayer MoS2
编辑推荐:
为解决单层过渡金属二硫属化物(TMDCs)表面电子态研究难题,研究人员开展金属辅助真空转移方法研究。结果发现该方法可制备清洁表面的 MoS2/Cu (111) 异质结构,观察到 2×2 电荷密度波(CDW),明确费米面嵌套(FSN)机制。这推动了量子材料研究。
在量子材料的奇妙世界里,单层二维(2D)材料及其异质结构近年来成为研究焦点。它们的界面处存在着许多有趣的电子关联行为,像超导性和莫特绝缘态,其中电荷密度波(CDW)的形成更是备受关注。CDW 是导电材料中电子形成的静态、周期性模式,类似电荷驻波,对材料的电子性质,如超导性和绝缘体 - 金属转变有着深远影响。然而,CDW 的形成机制,比如费米面嵌套(FSN)和电子 - 声子耦合,一直是科研人员激烈争论的话题。
对于半导体过渡金属二硫属化物(TMDCs),像本征的 2H - MoS2,传统观点认为因其费米面位于带隙内,无法支持 CDW。但当将这类材料减薄到单层厚度时,由于维度限制和表面相互作用,会展现出独特性质,有可能调节表面电子态。
以往对这些复杂电子关联现象的理解,大多来自宏观的电学和磁学测量。然而,要深入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基本机制,就需要直接观察表面的微观电子态。可研究单层 TMDCs 或其异质结构的表面电子态困难重重。像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这类表面敏感测量技术,对污染极为敏感,必须在超高真空(UHV)条件下进行。而且,选择合适的衬底至关重要,并非所有金属都适合,比如铜(Cu)和镍(Ni)就常因与 TMDCs 化学不相容而不被选用。传统的转移方法,如使用聚二甲基硅氧烷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容易引入表面污染物;而六方氮化硼(h - BN)热拾取法虽广泛用于 2D 材料的转移和封装,但因其非导电性、薄片定位和尺寸的可变性,以及热过程中有机处理剂的脱气问题,不适合原位真空测量。所以,开发具有超清洁表面的大面积单层 TMDCs 的原位真空剥离技术,成为满足真空高保真表面测量需求的关键。
为了攻克这些难题,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他们利用金属辅助剥离技术,开发出在 UHV 环境中,将单层 TMDCs 从蓝宝石衬底直接转移到金属表面的工艺。通过这种方法,成功制备了多种金属 - TMDCs 异质结构,包括 MoS2在 Cu、Au、Ag 等金属上的异质结构。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是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用于在蓝宝石衬底上生长大面积单层 TMDCs;接着采用金属辅助真空转移技术,将 TMDCs 转移到金属表面;然后利用多种表征技术,如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低能电子衍射(LEED)、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等,对样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此外,还借助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深入研究材料的结构和电子性质。
下面来看具体的研究结果:
- 真空转移单层 CVD - MoS2到金属:单层 TMDCs 常用胶带法制备,但这种方法难以控制单层的尺寸和精确位置,不利于在 UHV 环境中探测。而在蓝宝石或 SiO2衬底上用 CVD 法生长 TMDCs,虽能保证材料质量,但衬底导电性差,影响表面测量。研究人员的金属辅助真空转移过程是,先在 MoS2上沉积金属膜(如 Au、Ag 或 Cu)作为转移层,再用银浆将其与金属支架粘合,转移到 UHV 腔室,利用 MoS2与金属间更高的粘附能,将 MoS2从蓝宝石衬底转移到金属表面。通过对比不同转移方法的样品,发现金属辅助真空转移法能有效减少碳污染物,完全避免氧吸附,且转移后的 MoS2表面平整、无缺陷,STM 图像清晰度和 ARPES 数据分辨率都更优。该方法还适用于其他 TMDCs 的转移。
- MoS2/Cu (111) 异质结构的制备和表征:金属辅助真空转移技术可制备高质量的 MoS2/Cu 异质结构。通过微分电导谱、STM、LEED 和 ARPES 等技术研究发现,与其他金属上的 MoS2相比,Cu 转移的单层 MoS2有明显的带隙内态,且在 STM 图像中能看到清晰的原子图像、特定的摩尔纹图案,ARPES 数据也显示出衬底与单层 MoS2间存在强表面相互作用。
- 2×2 CDW 在单层 MoS2/Cu (111) 中的观察:研究人员首次在单层 MoS2/Cu (111) 中观察到 2×2 CDW 图案。在 STM 图像中,随着缺陷浓度增加,摩尔纹图案逐渐被 2×2 CDW 图案取代。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微分电导谱,发现缺陷会导致半导体 - 金属转变(SMT),在费米能级附近出现约 30 meV 的小能隙,这是 CDW 的特征。DFT 计算表明,硫空位(VS)和界面电子相互作用会增加 MoS2的带隙内态密度(DOS),促进 SMT,进而形成 CDW。
- 单层 MoS2/Cu (111) 中的费米能级嵌套:通过改变 STM 的偏压,观察到 CDW 图案的变化,偏压接近零时更有利于观察 CDW。ARPES 分析发现,在 Γ 和K点之间的中点位置,费米表面附近有明显的 DOS,存在六个 DOS 口袋,它们之间的嵌套可能是 CDW 形成的驱动力。当能量低于 - 0.3 eV 时,DOS 很少,CDW 消失,这进一步证实了 FSN 与 CDW 形成的关系。
综合研究结果和讨论部分可知,研究人员开发的金属辅助真空转移方法结合原位表征技术,成功制备了多种金属 - TMDCs 异质结构,首次在 MoS2/Cu (111) 异质结构中观察到 CDW,并明确了 FSN 机制在 CDW 形成中的作用。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为研究各种 2D 材料和异质结构的表面敏感性质开辟了新途径,推动了量子材料领域的发展,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理解 2D 材料系统中复杂量子现象的微观机制。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