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t Pathogens》:Prevalence of pathogens associated with neonatal gastrointestinal infec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通过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总结了新生儿胃肠道感染常见病原体的流行率,发现不同检测方法和症状下病原体检测存在差异,且肠道病原体感染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风险增加有关,为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研究背景
胃肠道感染是全球重要的健康负担,在婴幼儿死亡原因中位居第二。新生儿由于肠道免疫反应不成熟、肠道菌群失调、生理脆弱且接触病原体机会多,尤其容易感染胃肠道疾病 。传统检测肠道病原体的方法,像血培养和粪便培养等,虽可靠但耗时耗力,还可能漏检某些病原体,影响治疗 。分子生物学方法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mNGS)虽能提高检测能力,但 PCR 诊断范围有限,mNGS 成本高昂。明确新生儿胃肠道感染的病原体谱,对优化分子诊断方法和指导经验性抗生素使用意义重大,因此本研究开展了荟萃分析。
二、研究方法
文献检索策略 :在 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 和 EMBASE 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检索词包括(Infant OR Newborn OR Neonate)AND (Intestinal Disease) AND (Culture OR Multiplex PCR OR 16S rRNA OR mNGS) ,不限日期和语言,检索截止日期为 2025 年 1 月 8 日,且研究已在 PROSPERO 注册(标识符 CRD42023478114)。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临床研究、涉及新生儿胃肠道疾病、包含不同性别和胎龄新生儿、采用病原体检测方法且成功鉴定病原体的研究;排除非新生儿研究、与胃肠道感染无关的研究、病例数少于 5 人的病例报告、仅检测特定病原体的研究、以摘要或综述形式发表的研究等 。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估 :用自定义的 Excel 表格提取数据,包括作者、研究地点、研究类型等。使用 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批判性评价工具评估纳入研究的质量,从样本收集、招募方法等 9 个方面进行评价,根据 “yes” 回答的比例判断研究偏倚风险。
统计分析 :进行荟萃分析评估新生儿胃肠道感染检测阳性率和病原体阳性率。通过 Cochrane Q 检验和I 2 统计量评估研究间的异质性,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亚组分析、Meta 回归和敏感性分析,用漏斗图和 Egger’s 检验评估发表偏倚,所有分析均使用 R 软件(版本 4.2.3)的 “meta” 包完成。
三、研究结果
文献筛选结果 :最初检索到 7094 篇文章,去除重复后剩余 5819 篇,经标题和摘要筛选排除 5132 篇,全文筛选排除 147 篇,最终纳入 23 篇文章,涵盖 1975 年至 2022 年的研究,包括 4 个病例对照研究和 19 个病例系列研究。
研究对象特征 :23 项研究共纳入 5475 例新生儿胃肠道感染患者,主要症状包括腹泻(3140 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1127 例)、胃肠道穿孔(791 例)等。
诊断方法分析 :排除 1 例特殊研究后,对 22 项研究分析发现,血液培养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在 9 项研究中的综合阳性率为 34.7%(95% CI 24.3 - 46.0%,I 2 = 87% );腹膜培养在 10 项研究中的综合阳性率为 55.8%(95% CI 33.5 - 77.0%,I 2 = 96% );粪便培养在 8 项研究中的综合阳性率为 21.3%(95% CI 10.7 - 34.2%,I 2 = 92% )。亚组分析显示,腹膜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检测方法,高收入国家、美洲地区以及小样本研究的阳性率更高。
病原体检测率 :总体上,大肠杆菌(Escherichia)的合并阳性率最高(22.2%;95% CI 8.3 - 40.4%,I 2 = 98% ) ,其次是梭菌属(Clostridium ,21.8%;95% CI 2.2 - 53.8%,I 2 = 96% )、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 ,19.2%;95% CI 8.3 - 33.4%,I 2 = 97% )等。在不同检测方法中,血液培养里大肠杆菌阳性率最高(10.0%;95% CI 3.1 - 20.4%,I 2 = 92% ),腹膜液培养中克雷伯菌阳性率最高(24.7%;95% CI 6.6 - 49.5%,I 2 = 95% ),粪便培养中大肠杆菌阳性率最高(11.0%;95% CI 3.8 - 21.3%,I 2 = 75% ) 。不同症状患者的病原体检测存在差异,NEC 患者中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最常被检测到,腹泻患者中弧菌属(Vibrio)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是主要病原体,胃肠炎患者中轮状病毒(Rotavirus)和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最常见。
敏感性分析与发表偏倚 :敏感性分析表明研究结果稳健,新生儿胃肠道感染阳性率在 46.9% - 51.9% 之间 。漏斗图和 Egger’s 检验显示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
四、讨论
感染谱与诊断方法 :本研究首次全面总结了新生儿胃肠道感染的病原体谱,发现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等是关键病原体。腹膜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诊断方法,但因其操作具有侵入性,不能常规用于非手术患者。粪便培养因受肠道定植影响,且在指导初始治疗决策方面存在挑战,较少单独使用。分子检测方法虽有优势,但复杂且昂贵,不适合常规临床应用。建议低收入地区采用成本效益高的传统诊断方法,中高收入地区在传统检测基础上增加分子诊断方法。
病原体与疾病关系 :临床医生在微生物学诊断确认前,需进行有效的经验性治疗。研究发现的常见病原体对指导抗生素选择意义重大,如大肠杆菌是全球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同时,肠道病原体感染与新生儿 NEC 关系密切,NEC 患者病原体检测率显著高于其他疾病患者,提示肠道感染可能引发 NEC 。在 NEC 发病前,肠道菌群会发生变化,优势菌如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等可能通过损伤肠道上皮细胞,导致 NEC 并引发全身炎症反应。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多数研究来自发展中国家,可能存在地理偏倚,研究结果的全球适用性受限。研究中病例对照研究较少,多为病例系列研究,难以严格建立因果关系,影响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此外,部分研究聚焦单一病原体,可能忽略共感染情况,虽排除这些研究可避免感染谱偏差,但也限制了研究结果的全面性。
五、结论
本荟萃分析详细描述了新生儿胃肠道感染的病原体谱,确定了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念珠菌(Candida)、轮状病毒、腺病毒(Adenovirus)等高度疑似病原体,证实肠道病原体感染与新生儿 NEC 风险增加有关,且腹膜培养在检测胃肠道感染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未来需要开展前瞻性研究,覆盖更多地区,结合新兴诊断方法,开发更精准的诊断工具,以优化新生儿胃肠道感染的诊疗策略。
打赏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