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鼠源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 G7通过调控肠道菌群缓解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机制研究
《BMC Microbiology》: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 G7 alleviates DSS-induced ulcerative colitis by regulating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3月27日 来源:BMC Microbiology 4
编辑推荐:
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面临药物副作用大、疗效有限等挑战。广东海洋大学团队从牧民酸奶中分离出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 G7菌株,通过体外耐受性实验和DSS诱导的小鼠模型,证实G7能显著降低IL-1β、IL-6和TNF-α等促炎因子水平,提升IL-10抗炎因子表达,并通过增加Faecalibaculum、减少Bacteroides和Escherichia_Shigella等菌群重塑肠道微生态平衡。该研究为开发新型益生菌制剂治疗UC提供了重要依据,成果发表于《BMC Microbiology》。
肠道健康与微生物组的平衡密切相关,而溃疡性结肠炎(UC)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目前临床常用的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虽能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易导致免疫力下降、代谢紊乱等副作用。更令人担忧的是,现代医学对UC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肠道菌群失调、免疫系统异常和遗传因素等多重假说并存。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安全有效的微生态调节剂成为研究热点——传统发酵食品中的原生菌株因其天然来源和长期食用历史,展现出独特的开发潜力。
广东海洋大学沿海农业科学与兽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青海高原牧民酸奶。在这项发表于《BMC Microbiology》的研究中,Jianlong Lao等研究者从海拔4650米的玛多县牧民酸奶中分离得到一株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 G7,通过系统的体外评价和动物实验,揭示了该菌株缓解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G7不仅能显著改善结肠病理损伤,还能通过特异性调节Faecalibaculum等关键菌属重塑肠道微生态平衡,为开发靶向菌群-免疫轴的UC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团队首先采用16S rDNA测序和扫描电镜(SEM)对G7进行鉴定,随后通过人工胃液(pH=3)耐受性测试(存活率87.52%)和0.3%胆盐耐受实验(生长率21.23%)验证其胃肠存活能力。抗生素敏感性测试显示G7对四环素等6种抗生素敏感,溶血实验证实其安全性(γ-溶血)。抗菌实验表明G7对Pseudomonas aeruginosa ATCC 27853等10种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Caco-2细胞黏附实验显示其黏附率达10.69%。在动物实验中,研究者建立3%DSS诱导的C57BL/6J小鼠结肠炎模型,设对照组(CON)、模型组(DSS)及低中高三个剂量干预组,通过体重变化、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长度测量和组织病理学分析评估疗效。
研究结果部分,形态学观察显示G7为革兰阳性杆菌,16S rDNA序列与L. rhamnosus标准株同源性达100%。在DSS模型中,中高剂量G7显著缓解小鼠体重下降(P<0.01),结肠长度较模型组增加(P<0.01)。组织病理学显示G7干预组隐窝结构破坏和炎性浸润明显改善,其中中高剂量组效果最显著(P<0.05)。血清细胞因子检测发现G7能降低IL-1β、IL-6、TNF-α等促炎因子,提升IL-10抗炎因子水平。16S rRNA测序揭示G7可增加Faecalibaculum丰度(中剂量组72.66% vs 模型组45.98%),降低Bacteroides(20.31% vs 27.45%)和Escherichia_Shigella等致病菌。LEfSe分析显示CON组富集Lactobacillus等有益菌,DSS组Escherichia_Shigella显著增多,而G7干预后菌群结构趋向正常组。
在讨论与结论部分,研究者强调G7具有优良的益生特性:胃肠耐受性强、抗菌谱广、黏附性能好且无溶血活性。其治疗UC的机制可能涉及三重作用:直接抑制病原菌定植、竞争性占据肠道生态位、通过调节IL-10等细胞因子平衡Th1/Th2免疫反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G7对Faecalibaculum的特异性调控作用,该菌属已被多项研究证实与短链脂肪酸(SCFAs)产生密切相关,而SCFAs正是维持肠道屏障功能的关键代谢物。与市售益生菌相比,高原来源的G7菌株可能携带独特的环境适应性基因,这为开发地域特异性微生态制剂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尚未解析G7活性成分(如胞外多糖或肽聚糖)的具体作用机制,未来需结合代谢组学和基因敲除技术深入探索。总体而言,这项研究不仅为UC治疗提供了新的候选菌株,也为理解益生菌-菌群-宿主免疫互作网络积累了重要证据。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