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王晓雪团队:质粒编码的毒素/抗毒素系统的新功能—直接调控质粒复制

【字体: 时间:2021年01月22日 来源:中科院

编辑推荐: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晓雪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题为“接合型质粒编码的毒素/抗毒素系统PrpT/PrpA直接调控质粒拷贝数”的研究论文,系统阐述了质粒编码的毒素/抗毒素系统调控质粒复制功能的发现和作用机制。

  

2021年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晓雪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题为“接合型质粒编码的毒素/抗毒素系统PrpT/PrpA直接调控质粒拷贝数”(Conjugative Plasmid-Encoded Toxin-Antitoxin System PrpT/PrpA Directly Controls Plasmid Copy Number)的研究论文,系统阐述了质粒编码的毒素/抗毒素系统调控质粒复制功能的发现和作用机制。

质粒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之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遗传元件。接合型质粒除了编码复制、分配和接合转移系统以外,往往还携带毒力基因和抗性基因。接合型质粒介导的水平基因转移是细菌耐药性(包括碳青霉烯、多粘菌素等)快速扩散的重要途径。尤其关键的是,这些质粒能够在不存在抗生素的环境里依然稳定存在于细菌中,并进一步介导抗性基因的传播。因此,接合型质粒的稳定性机制是临床感染研究中关注的热点。

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 TA)是最早发现具有稳定质粒功能的二元系统。TA系统在1983年发现存在于接合型质粒上,在功能上被认为通过“分离后致死效应“(Post-segregational killing, PSK)来维持质粒的稳定性。在PSK理论中,当质粒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由于复制或分离错误发生丢失时,在不含质粒的子代细胞中,相对稳定的毒素蛋白会由于失去抗毒素的中和作用发挥出毒性抑制细胞的分裂或直接杀死细胞,从而达到在群体中维持质粒稳定存在的目的。ParDE系统是最早支持PSK理论的研究模型之一。

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的临床和环境微生物基因组分析发现接合型质粒上富集大量TA系统。2000年坎特伯雷大学Heinemann研究团队在PNAS文章中提出了PSK理论的不足,认为质粒上TA系统的富集是质粒与质粒间竞争的结果,而并非是通过PSK机制来实现的。因为PSK理论很容易通过在模式细菌中异源表达TA来证实,因此一直被广泛用来作为解释质粒上富集TA系统的理论基础,但仅用异源表达的手段来研究TA的功能存在局限性,容易忽视TA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学功能。

研究团队在前期的工作中,发现海洋细菌中携带一个接合型质粒,能够稳定存在并保持1个拷贝/细胞。接下来为了研究质粒的稳定机制,对质粒上编码基因进行了功能的研究。分析发现,这个质粒编码一对II型TA系统PrpT/PrpA,其中PrpT是ParE类家族毒素,而PrpA是功能未知的新颖抗毒素。意外的是,敲除prpA-prpT后,质粒的稳定性并没有受影响。反而,质粒的拷贝数出现了显著的异常升高。基因回补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在机制方面,发现是其中的抗毒素PrpA直接调控了质粒的拷贝数,并且PrpA直接结合质粒复制起始区上的重复子序列(iterons),以浓度依赖的方式竞争性的阻碍质粒复制蛋白RepB对复制起始区的结合,避免质粒的过度复制。

研究结果发现抗毒素蛋白与质粒的复制蛋白一起来维持质粒的低拷贝数,这与敲除TA后质粒出现高拷贝的表型是一致。与PSK理论强调的TA系统在质粒分离后发挥作用不同,研究结果证实TA系统可直接参与质粒的复制过程,是质粒上TA系统的新功能。对IMG数据库的TA系统进行比对研究,这一类TA系统的丰度明显高于ParDE系统,并且参与PrpA抗毒素调控质粒复制的结构域在临床耐药菌的质粒上广泛存在。结合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细菌和古菌中广泛分布的TA系统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多样的生物学功能。

研究员团队的尼松伟博士和李百元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晓雪研究员与王鹏霞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工作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基金委水圈微生物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原文标题:Conjugative Plasmid-Encoded Toxin-Antitoxin System PrpT/PrpA Directly Controls Plasmid Copy Number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4/e2011577118

作者简介:

王晓雪,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0年获中国海洋大学学士学位,2006年获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博士学位,2007-2011年分别在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入选中组部“青年”,201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现任《中国科学:地球科学》、《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s》编委、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微生物海洋学分会常务理事。近年来,围绕“生物被膜(Biofilm)形成及调控机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深入系统开展了原噬菌体、毒素-抗毒素系统等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水平基因转移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及作用方式,并在珊瑚礁生态系统和深海等独特环境中的微生物互作方式与环境适应机制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进展。先后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国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等研究任务,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累计发表SCI论文30余篇。

研究领域:
模式细菌和海洋细菌生物被膜的基础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Gerdes, K., P.B. Rasmussen, and S. Molin, Unique type of plasmid maintenance function: postsegregational killing of plasmid-free cell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86. 83(10): p. 3116-20.
2. Cooper, T.F. and J.A. Heinemann, Postsegregational killing does not increase plasmid stability but acts to mediate the exclusion of competing plasmid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0. 97(23): p. 12643-8.
3. Wang, X., et al., Antitoxin MqsA helps mediate the bacterial general stress response. Nat Chem Biol, 2011. 7(6): p. 359-66.
4. Guo, Y., et al., Antitoxin HigA inhibits virulence gene mvfR expression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Environ Microbiol, 2019. 21(8): p. 2707-2723.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