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生命科学研究生压力调查报告:共建师生关系坚实桥梁

【字体: 时间:2018年06月13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根据生物通“2018生命科学研究生压力现状调查”目前统计结果,3137人参与投票,有效投票2973份,其中包括40份来自港澳台和94份来自国外的在读研究生投票。超过82%(2447份)的人认为自己在读研期间压力较大、很大。了解研究生压力来源的同时,了解他们期望如何获得帮助,将有助于找到减轻压力的办法。

  

前言

将研究生群体比喻为“中国未来科技实力的脊梁”一点也不为过。在科学家们羽翼丰满之前,读研是必经之路。然而,现实社会中,在热衷于“早出名”“炫富”的朋友圈中,研究生——特别是生命科学领域基础学科的研究生们常常是颇为郁闷的——既难有机会赚到“快钱”,空闲时间也多数花在了繁忙的实验中。

根据生物通“2018生命科学研究生压力现状调查”目前统计结果,3137人参与投票,有效投票2973份,其中包括40份来自港澳台和94份来自国外的在读研究生投票(由于样本量较小,港澳台和国外投票仅供参考)。超过82%(2447份)的人认为自己在读研期间压力较大、很大。了解研究生压力来源的同时,了解他们期望如何获得帮助,将有助于找到减轻压力的办法。


一、探寻减压途径


我们的调查问卷设计了经费、家庭和导师等7个“您认为有助于减少学业压力”的外部力量选项,超过40%研究生(1286份投票)选择了“导师的关心和帮助”,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投票数量远远高于其他六个方面。为什么呈现出这样的趋势? 


 

“导师制”是一种主要针对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制度,这种制度要求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要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跟对导师,确实是再重要不过的。作为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的生命科学,至今人类掌握的知识仍然非常有限。不同于经济、哲学等社会学科,也不同于物理化学等理学带头学科,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可变因素何其多,实验的不确定性很大,探索失败和重复性不佳是生命科学研究生经常要面对的难题。他们特别需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获得及时的指导。好老师也能在学生未来的研究就业方向给出有益的指引——今天每个学术有成的科学家也都离不开当初的引路恩师。


由此可见,导师的作用不言而喻,研究生最期待相得益彰、畅所欲言的师生关系。然而,在回答“您与导师关系”题目时,3000份调查问卷之中有900人表示与导师的关系很好,大约占30%。在表示压力很大的研究生群体中,选择跟导师“关系很好“的人数下降到了19%(大约170人)。70%以上的研究生认为自己与导师的关系“一般”,甚至“很差”。


 

比较不同地区,我们发现华南地区学生与导师关系很好的投票比例最低,海外研究生最高。虽然统计结果显示华西地区研究生津贴最少(参考上一篇 “2018生命科学研究生调查报告:收入与梦想的距离”),但是如图表所示,华西地区学生认为自己与导师关系好的人数比例相对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要高,可见学生与导师的关系不止取决于薪津待遇。


 

二、学生如何评价导师?


在我们的学校评估体系中,常见上级评下级,同级自评,或者按照发表文章等硬指标评价。导师的职责之一是教学生,学生作为师生关系的另一方,从学生的角度会怎么评价导师呢?


本次调查问卷让学生分别从三个方面评价导师,调查结果显示: 63%的学生欣赏导师的师德,55%的学生认可导师的学术水平,但仅有34%的学生对导师的学术指导表示满意,意味着,平均每3人之中仅有1人认为自己得到了充分的学术指导,与此同时,高达20%的学生(629份投票)对所获得的学术指导表示不满。


 

在对学术指导满意的人群中,我们发现华南地区拉低了整体调查水平。
 

三、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调查显示76%的博士生和78%硕士生平均每学期与导师交流次数不足5次,这暴露了有超过7成生命科学研究生平均每月与导师交流次数不到1次的心酸现实。其中华南和华东地区的导师们相对最为“繁忙”。由于学生依赖导师掌握和分配学术相关资源和权利,例如文章发表、学术评价和毕业等等,难得跟导师交流,跟“压力大”和“期望获得导师的指导和关心”呈现出了相关性。

 

回过头来,当我们分地区统计“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压力情况”时,发现85%的华南受访学生和84%的华东受访学生感到压力较大、很大,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这是不是说明增加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机会可能有助于提高师生双向认可度,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在科研进展遇到困境,面临无法毕业或者此路不通时,再得不到导师关心,乃至难得见到导师本人,研究生心理防线更容易崩塌,科学信仰随之遭遇夭折。


虽然,导师的学术水平体现在个人和团队的文章发表和获批科研项目等方面,但向社会输出人才也是教授的重要社会职能。“教”和“授”不仅需要“引路人”对未来科学发展的敏锐洞察力和预见力,还需付出时间和精力成本来了解学生,从而最大限度地在各方面做到认真指导。


如何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如何让导师多关注你?你曾经出过什么招数,效果如何呢?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压力|研究生|导师|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