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中国生命科学最高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发,14位杰出科学家获奖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8年11月22日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推荐:
11月19日上午,由中南大学承办的第十一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奖典礼在湘雅医院国际学术报告厅举行,包括多位中国两院院士和外籍院士在内的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14位杰出科学家荣膺第十一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成就奖、临床医学奖、产业化奖、创新奖,并围绕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作了深入研讨。
11月19日上午,由中南大学承办的第十一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奖典礼在湘雅医院国际学术报告厅举行,包括多位中国两院院士和外籍院士在内的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14位杰出科学家荣膺第十一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成就奖、临床医学奖、产业化奖、创新奖,并围绕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作了深入研讨。
仪式上,与会领导和嘉宾为金力院士、阎锡蕴院士颁发成就奖,为乔杰院士、瞿佳教授颁发临床医学奖,为郜恒骏教授颁发产业化奖,为程功教授、戴俊彪研究员、黄志伟教授、刘光慧研究员、刘江研究员、刘默芳研究员、舒跃龙教授、孙强研究员、王宏伟教授颁发创新奖,以表彰奖励在从事生命科学事业做出杰出成就专家、突出贡献的临床医务工作者、产业化过程突出贡献和取得创新研究成果的青年学者。
据悉,获得成就奖的金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人类遗传学家,他系统解析了东亚地区的人群的遗传结构、群体分化、迁徙路线、人群混合和环境适应等进化事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基因-表型-环境三者之间复杂的进化关系,为推动我国进化遗传学、基因组学和计算生物学的进步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同获成就奖的阎锡蕴院士在肿瘤生物学和纳米生物学交叉领域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她发现纳米酶,提出纳米酶概念,建立纳米酶标准检测方法,发明纳米酶肿瘤诊断与治疗新技术,创造全球首例纳米酶产品,开辟纳米酶研究新领域。
临床医学奖获得者乔杰院士在为改善女性生育力、防治遗传性出生缺陷提供了新途径,为生殖领域相关疾病从病因、诊断、治疗到预后等各方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临床医学奖获得者瞿佳教授首创被国际学术界誉为“眼视光学中国模式”的眼视光医学高等教育体系,制定和推行多项眼科和视光学规范及标准。获得产业化奖的郜恒骏则牵头制定了第一版中国医药生物技术生物样本行业标准及国家生物样本技术标准体系与系列国家标准,堪称中国生物银行的标准化开创者。
乔杰院士作为获奖者代表发言,她说:“谈家桢先生设立这个奖的初衷就是希望把生命科学与基因组学、生殖生物学等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并进一步拓展,同时搭建起相关学科沟通的桥梁。相信这个奖的颁发将进一步激励我们奉献科学,把我们的根植于祖国大地,让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在医学领域为人类健康做更多的贡献,助力‘健康中国梦’。”
相关链接:
谈家桢先生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为我国遗传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自2008年设立至今,为促进我国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及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以及领军人物不断涌现做出了杰出贡献。日前,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委托第三方对全国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励进行综合评价位列第四名。
成就奖
金力院士、阎锡蕴院士
金力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是我国著名的人类遗传学家,他系统解析了东亚地区的人群的遗传结构、群体分化、迁徙路线、人群混合和环境适应等进化事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基因-表型-环境三者之间复杂的进化关系,为推动我国进化遗传学、基因组学和计算生物学的进步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阎锡蕴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肿瘤生物学和纳米生物学交叉领域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她发现纳米酶,提出纳米酶概念,建立纳米酶标准检测方法,发明纳米酶肿瘤诊断与治疗新技术,创造全球首例纳米酶产品,开辟纳米酶研究新领域。
临床医学奖
乔杰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在为改善女性生育力、防治遗传性出生缺陷提供了新途径,为生殖领域相关疾病从病因、诊断、治疗到预后等各方面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瞿佳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首创被国际学术界誉为“眼视光学中国模式”的眼视光医学高等教育体系,制定和推行多项眼科和视光学规范及标准。
产业化奖
郜恒骏教授 郜恒骏
创新奖:
程功教授、戴俊彪研究员、黄志伟教授、刘光慧研究员、刘江研究员、刘默芳研究员、舒跃龙教授、孙强研究员、王宏伟教授。
程功:清华大学基础医学系研究员,虫媒病毒性传染病(Arthropod-borne virus)的致病机理及疫苗研发;
戴俊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合成生物学及表观遗传学;
黄志伟: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免疫和神经领域大分子结构;
刘光慧: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人多能干细胞与衰老和疾病研究;
刘江: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表观遗传学、干细胞和肿瘤;
刘默芳: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细胞所研究员,非编码RNA,miRNA、piRNA功能机制研究;
舒跃龙: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院长,感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
孙强: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克隆猴;
王宏伟: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结构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