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Nature:中国科学之星(生物类)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6年06月22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6月20日,Nature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Science stars of China”(中国科学之星)新闻特写,为我们介绍了从太空科学、生物学、海洋研究、物理学、极地探险到环境保护,对这些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提高了国家在科学界地位的一些顶尖的中国研究人员。
生物通报道 6月20日,Nature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Science stars of China”(中国科学之星)新闻特写,为我们介绍了从太空科学、生物学、海洋研究、物理学、极地探险到环境保护,对这些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提高了国家在科学界地位的一些顶尖的中国研究人员。
其中生物学领域的代表人物有世界级神经生物学家叶玉如(Nancy Ip)院士,结构生物学家颜宁(Nieng Yan)教授,基因编辑专家高彩霞(Caixia Gao)和遗传学家付巧妹(Qiaomei Fu)。
叶玉如
通过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探索大脑的神经科学家
在其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叶玉如一直在搭建桥梁。出生于香港的叶玉如在哈佛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学位从事神经递质研究时建立了她对科学的强烈使命感。随后她越界进入到了生物技术产业,探索支持神经元生存和生长的神经营养因子。1993年,她带着所有的专业知识回到了故乡,加入才成立2年的香港科技大学(HKUST)。
“去到一个研究并不出名的地方被认为是一个大胆的举动,”叶玉如说,但她想为该地区做出贡献。此外,她一直致力于通过她的研究和领导能力来推动科学与生物技术。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叶玉如说:“我睡得很少,当你在做你喜欢的事情时时间飞逝。”叶玉如的大多数时间都是与其跨越基础神经生物学和神经系统疾病转化科学的大型研究团队一起度过。
联川生物为研究人员提供从非编码RNA发现到表达谱分析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自归国后叶玉如目睹了巨大的转变:1997年香港的主权由英国移交给中国,她看到了中国大陆科学的繁荣。叶玉如现在搭建与大陆的桥梁,她希望通过在大陆取得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大量人群的数据;培训具有临床医学和研究专业知识的人员;在中国正在开发的一个重要脑计划中发挥主导作用,能够开展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我教导我的学生,有时你不会知道科学将把你带至何处。”
叶玉如院士近年取得的一些重大的研究成果:
2012年,叶玉如院士领导研究人员证实了Cdk5介导的TrkB磷酸化作用是活动依赖性结构可塑性和空间记忆的必要条件。这一成果发布在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 叶玉如院士Nature子刊新文章 )。
2014年,香港科技大学的叶玉如研究团队发现,新皮层上层的神经元生产过剩会引发类似自闭症的行为,这项研究发表在20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 叶玉如院士Cell子刊发表自闭症新成果 )。
2015年10月,叶玉如院士领导来自中国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S-亚硝基化(S-nitrosylation)依赖性p35蛋白酶体降解抑制了Cdk5的活性,调控了海马突触强度。这一研究发现发布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叶玉如院士Nature子刊发表新成果 )。
2016年4月,叶玉如院士发现一种叫做IL-33的蛋白可以逆转小鼠阿尔茨海默病样的病状和认知功能下降。这项研究发表在PNAS杂志上(叶玉如院士:发现老年痴呆新疗法 )。
(生物通:何嫱)
生物通推荐原文摘要:
Science stars of China
From ancient DNA to neutrinos and neuroscience, top researchers in China are making big impacts — and raising their country’s standing in science.
作者简介:
叶玉如
女,神经生物学家。 生于香港,原籍广东台山。1977年毕业于美国Simmons学院,198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1993年回香港,任香港科技大学生物系讲师,1994年升任副教授,1998年升任教授。现任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理学院副院长、生物化学系主任和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及分子神经科学中心主任等职务,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及神经科学研究所客席研究员,南京大学、同济医科大学等大学的名誉教授。叶玉如运用现代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方法,探讨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元发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用于治疗神经性病患的可能性。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神经突触形成的机理及突触的功能,对了解由此衍生的学习及记忆的机理有很大帮助。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荣获“联合国(教科文——欧莱雅)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