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曹务春团队发表埃博拉研究新成果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6年03月30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领导的跨国团队在三月二十八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发表文章,阐明了埃博拉病毒在塞拉利昂的传播动态,评估了干预措施起到了实际效果。文章通讯作者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所长曹务春(Wu-Chun Cao)研究员,和Fred Hutchinson 癌症研究中心的M. Elizabeth Halloran。
生物通报道:埃博拉病毒感染人类会引起致命的出血热,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自1976年人们在撒哈拉以南地区的首次认识埃博拉病毒病(EVD)以来,非洲已经发生了多次埃博拉疫情。这种致命疾病的反复出现,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2014-2015年西非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埃博拉疫情,导致超过一万一千人死亡。西非国家塞拉利昂受疫情影响特别大。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领导的跨国团队在三月二十八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发表文章,阐明了埃博拉病毒在塞拉利昂的传播动态,评估了干预措施起到了实际效果。文章通讯作者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所长曹务春(Wu-Chun Cao)研究员,和Fred Hutchinson 癌症研究中心的M. Elizabeth Halloran。
研究人员广泛收集了塞拉利昂的埃博拉疫情数据,以此为基础绘制了病毒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播模式。他们还鉴定了影响埃博拉传播的主要影响因子,评估了人为干预所发挥的作用。这项研究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EVD传播动态的理解,有助于未来对疫情的预测,制定更有效的干预策略。
去年五月,中国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对2014年秋天在塞拉利昂收集的埃博拉病毒分离株进行了基因组序列分析,追踪了埃博拉疫情后期的病毒演化。他们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博拉病毒的多样性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提升。(更多详细信息参见:曹务春、贺福初、高福Nature携手发表基因组研究重大成果)
数十年来,研究者们已经确定了埃博拉病毒绝大多数蛋白的结构,除了L蛋白和核蛋白(NP)。这主要是因为这两种蛋白的表达、纯化和结晶比较困难。最近南开大学和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的研究团队揭示了埃博拉病毒NP的核心结构域,分辨率达到了1.8 Å。这一成果发表在Protein & 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饶子和(Zihe Rao)院士和郭宇(Yu Guo)博士。(更多详细信息参见:饶子和院士发表埃博拉研究重要成果)
今年年初,美国国立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研究团队在埃博拉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从埃博拉幸存者体内分离的一种单克隆抗体,能够有效保护感染了埃博拉的猕猴,有望成为潜在的埃博拉药物。这一成果以两篇文章的形式发表在二月二十五日的Science杂志上。(更多详细信息参见:两篇Science发表埃博拉突破性成果)
作者简介:
曹务春 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为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所长,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生物通编辑:叶予
生物通推荐原文: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Ebola virus disease and intervention effectiveness in Sierra Le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