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四川大学魏于全院士国际期刊连发研究成果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5年08月1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YUQUAN WEI)教授主要从事肿瘤生物治疗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临床医疗实践。大量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Medicine, PNAS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其200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近期,魏于全院士以通讯作者身份分别在《Oncology Letters》和《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杂志上发表了两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 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YUQUAN WEI)教授主要从事肿瘤生物治疗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临床医疗实践。大量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Medicine, PNAS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其200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近期,魏于全院士以通讯作者身份分别在《Oncology Letters》和《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杂志上发表了两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延伸阅读:川大院士发表CRISPR/Cas综述文章 )。
Enhancement of oxaliplatin-induced cell apoptosis and tumor suppression by 3-methyladenine in colon cancer
结肠癌是2015年美国第三大常见癌症类型,及第三位的癌症相关死亡原因。根据全球癌症统计数据的结果,2012年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男性常见癌症及第二大女性常见癌症。由于在治疗过程中产生耐药,当前结肠癌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0%。
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是第三代的铂类抗肿瘤药物,常被作为化疗药物用于临床治疗晚期结肠癌。尽管OX的临床应用可显著改善晚期结肠癌的反应率及延长无进展存活期,40%的结肠癌病例最终会继续发展产生耐药。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出新的治疗策略来攻克当前晚期结肠癌OX耐药问题。
在各种类型的人类癌症中细胞自噬可以降低癌细胞对治疗药物的敏感性,因此在新研究中魏于全院士和同事们利用小鼠CT26结肠癌细胞探究了,采用3-甲基腺嘌呤(3-MA)来抑制自噬是否可以增进OX诱导的体外凋亡及在体内OX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效应。
研究人员分别用3-MA、OX或3-MA加OX来处理CT26细胞,并检测了CT26细胞的自噬、凋亡和增殖。并通过确定荷瘤小鼠的生存期及肿瘤生长速率评估了3-MA和OX联合治疗的疗效。他们证实采用OX处理CT26细胞可以促进自噬及凋亡,而采用3-MA和OX联合治疗则可显著抑制OX诱导的自噬,而增进OX诱导的细胞凋亡。此外,相比于单独采用OX治疗,3-MA和OX联合治疗显著抑制了体内肿瘤生长,并延长了小鼠生存期。与之相似,在异种移植物肿瘤组织中3-MA可以增进OX诱导的细胞凋亡,减少自噬。
因此,作者指出给予3-MA或可通过减少OX的自噬效应,提高凋亡效应来增进肿瘤对OX的敏感性。新研究数据表明,临床联合使用自噬抑制剂及OX或可提高OX的疗效,并改善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结局。
Genetically modified human placent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ith FGF‑2 and PDGF‑BB enhance neovascularization in a model of hindlimb ischemia
下肢缺血性疾病多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其最早及最常见的症状为间歇性跛行,严重者会出现缺血性静息痛、足趾缺血性溃疡和坏疽,甚至导致截肢。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亦逐年升高。对于广泛、多节段阻塞的严重下肢缺血,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措施。通过基因治疗和自体细胞抑制促进血管新生,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经遗传改造携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PDGF‑BB)基因的、人类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PDMSCs)对下肢缺血的治疗潜力。在体外,研究人员首先将携带FGF2和PDGF‑BB基因的腺病毒双表达载体传染到了人类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中。他们通过切除右股动脉手术诱导了新西兰白兔单侧下肢缺血。然后分别将Ad‑F‑P遗传改造的hPDMSCs、空Ad载体改造hPDMSCs、未经改造的hPDMSCs或培养基经肌内植入到诱导缺血7天后的缺血肢体处。在接受细胞治疗4周后,研究人员通过血管造影分析揭示出,Ad‑F‑P‑hPDMSC组相比对照组大大增加了侧支血管形成。组织学检测揭示Ad‑F‑P‑hPDMSC组毛细血管和微动脉密度显著增加。细胞治疗后异种移植的hPDMSCs在缺血组织中生存了至少4周。
这项研究证实,联合hPDMSC细胞治疗和FGF2及PDGF‑BB基因治疗可有效地诱导侧支血管形成和血管发生,由此提供了一种治疗性血管再生新策略。
(生物通:何嫱)
作者简介:
魏于全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奖励计划” 第二批特聘教授,1997 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十五“863” 生物与农业技术领域生物工程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现任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五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学二部常务副主任,担任 Human Gene Therapy 副主编。1986 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1 - 1996 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留学并获博士学位,于1996年回国。主要从事肿瘤生物治疗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临床医疗实践。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Nature Medicine, PNAS, Blood, CancerRes., J. Immunol., J. Biol.Chem等国际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