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专访余永国:从试错模式到精准诊断,未知病因不用再彷徨等待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5年06月10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这就是现代科技的力量,于你于我也许只是报刊上的一则报道,但是对于惶惶不安,焦急等待的父母来说,那就是关键的一根救命稻草。在生物通编辑部,每天都需要回答来自这样父母的询问,为此,在此前专访的基础,我们很荣幸再次邀请到余永国医师,就读者请教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
现在随便从百度上搜索一下,我们都能看到许多有关儿童未知病因的求助帖,从皮肤上长了小疙瘩到忽然发呆,从为什么长不高到总是流鼻血,孩子们的各种情况牵动着父母的心。然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去医院并不一定就能得到确切的回答,尤其是存在罕见病的可能情况下,但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也许能给我们想要的答案,不再延误病情。
“出现异常症状,需要进一步基因检测的指征很多,这里不能一一列出,”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内分泌/遗传科的余永国医师说,“一般考虑到遗传因素致病可能,就可以进行相应的遗传检测”。
余永国医师早年曾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分子诊断多年,在遗传病罕见病的分子诊断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他说,“传统的诊断策略是试错模式,医生必需预先诊断……,现代生物医学新技术,尤其是二代测序的临床应用,将会颠覆传统的诊断策略,诊断模式可以一步到位精准诊断。”
“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个矮小患者,使用生长激素治疗效果不好,之后用3000多个基因的二代测序发现这个患者是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缺陷,补充生长激素效果肯定不好,需要直接补充生长因子!”
这就是现代科技的力量,于你于我也许只是报刊上的一则报道,但是对于惶惶不安,焦急等待的父母来说,那就是关键的一根救命稻草。在生物通编辑部,每天都需要回答来自这样的父母的询问,因此我们也十分高兴能见证这个时代一大步或一小步的前进所赋予的重要意义。为此,在此前 专访余永国:全基因组芯片技术破解医学难题 的基础,我们很荣幸再次邀请到余永国医师,就读者请教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
遇到罕见病的几率有多大?
生物通:罕见病,尤其是儿童罕见病是一件令人揪心的事。寻找病因的过程往往特别漫长,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让人心力憔悴。罕见病发现率有多高?国内相对较为多见的儿童罕见病有哪些,传统方法一般需要多长时间能找到病因?哪些病会因为耽误时间而错过治疗?
余永国博士:罕见病的定义目前并不统一,有专业协会定义为万分之一,有专业协会定义为百万分之一,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罕见病定义为万分之一;罕见病虽然发病率低,但病种多,加上中国人口基数大,故而罕见病的总数非常非常众多,全球很罕见的罕见病,在中国会有大量的报道,比如苯丙酮尿症,发病率1.7万分之一,在我们新华医院目前已经积累3000例确诊的患者,这个数字是非常庞大的。
目前国内认识较多的罕见病主要是聚焦在可诊断可预防的疾病,比如苯丙酮尿症,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代谢性疾病,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等;
传统的诊断方法有染色体核型分析,需要细胞培养,诊断周期一般在2-3周。且诊断率极低还需耗费大量人力;传统的还有生化检测,虽然生化检测是必需的,但生化检测随着人体情况会改变且变异较大,确诊需要数次随访动态观测,这样极容易导致一些疾病延误治疗,比如苯丙酮尿症,如果早期治疗早期干预智力可以完全不受影响,但是苯丙酮尿症诊断思路是三步:1.是不是苯丙酮尿症;2.是经典的苯丙酮尿症还是恶性的苯丙酮尿症;3.基因确诊;有时候生化结果不典型,导致第一步和第二步确诊困难,苯丙酮尿症有6个基因,前面第一步和第二步分型导致很难选择哪个基因进行检测,后续的诊断无法进行从而延误治疗,但是随着二代测序的发展,我们可以把6个基因一起检测,直接跳过第一和第二步,基因确认偶再通过第一步和第二步生化验证确诊。
生物通:请问目前国内临床上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现状是怎样的?
余永国博士:目前罕见病主要依靠临床经验和基因诊断,但很多罕见病还是没有治疗方法的,诊断该类无法治疗的罕见病主要是为了下一胎的产前诊断,同时很多罕见病基因型能明确的指导临床表型;此外大量的罕见病患者被诊断将会加速药厂及研究团体对该类疾病的研究认知,从而为可能的治疗奠定基础。
二代测序技术对临床罕见病的意义
生物通:现代生物医学新技术,尤其是二代测序技术在临床上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哪些意义?优势在哪里?
余永国博士:传统的诊断策略是试错模式,医生必需预先诊断,再通过基因检测验证,且适用于医生所认识的少数疾病,诊断过程是由外及里,先通过临床特征,再借助实验室检查,然后到基因;随着现代生物医学新技术,尤其是二代测序的临床应用,传统的诊断策略将被颠覆,诊断模式可以一步到位精准诊断,无需医生预先诊断,筛查结果会提示疾病表型,适用范围扩大到人类数千种遗传病,甚至可发现新的疾病,诊断过程也转为先里到外,先筛查基因,得到答案,再用其他实验室检查验证。
生物通:在新技术应用普及上,国外现状大概是什么样的?国内与之相比有哪些差距?
余永国博士:在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普及上,国内外差距甚大,具体差距体现在:
二代测序基因芯片应用于临床还不是很多,像今年美国临床医学遗传会议ACMG,已经有国外的单位把全外显子测序应用于产前诊断,而中国还尚未涉及,导致此差距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1.体制不一致,美国是采用实验室资质认证,只要实验室有资质就可以开展各类检测,而国内需要经过主管部门的审批;
2.团队的配备参差不齐,美国新技术的开展有完整的团队建设,比如二代测序他们有研发团队,技术团队,分析团队,遗传咨询团队及遗传师团队,而中国还尚未成规模;
3.医疗保险不一样,美国这些昂贵的检测大多由保险覆盖,但中国都是由患者买单,相对制约了新技术的发展。
哪些罕见病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受益?
生物通:有哪些罕见病可以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得到快速诊断而从中受益?
余永国博士:很多原因不明的罕见病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被大家诊断认知,比如不明原因智力落后,癫痫等,还比如我们现在临床还开展一个致病基因的二代测序项目,对于一个不被认知的疾病或者不熟悉的疾病,直接做3000多个基因的panel,很多患者得到明确诊断,明确诊断率大约在33%左右。
生物通:目前在您遇到的众多门诊案例中,您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哪些例子?
余永国博士:在我门诊中,有两个案例给我很深的印象:
第一个是个高苯丙氨酸血症患者,血苯丙氨酸已知处于正常高线,血、尿生化分型也不典型,但生化肯定不支持恶性苯丙酮尿症,经典型苯丙酮尿症基因检测也未见基因变异,我们就一直门诊随访,控制饮食,但后来我们做苯丙酮尿症的六个基因,发现这个患者是恶性苯丙酮尿症,需要每日补充神经递质!
第二个是一个矮小患者,使用生长激素治疗效果不好,之后用3000多个基因的二代测序发现这个患者是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缺陷,补充生长激素效果肯定不好,需要直接补充生长因子!
如何进行排查?
生物通:当出现某种罕见病症状的时候,因为罕见,普通医生可能因很少机会接触而找不到病因,往往要经过多次往返转折,甚至通过大会诊才能确诊,不单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作为在国内和国外从事儿童遗传病筛查已有多年经验的专家,您认为在出现哪些异常症状的情况下,就有需要进行基因检测的排查呢?什么情况下适用测序,什么情况适用基因芯片?准确性如何?有哪些特色门诊您认为值得推荐呢?
余永国,儿科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科内分泌/遗传科副主任医师,同时兼任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分子诊断平台负责人、课题组PI,浦江学者,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近5年来,余永国承担多项国家级及市级课题;发表SCI论文近30篇(总影响因子>100分),回国后,成功搭建了基因芯片和二代测序诊断与研究平台;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青春期临床遗传学组委员兼秘书,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内分泌遗传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青年学组委员和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学组分子诊断专业委员。
擅长常见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比如矮小症、性早熟、肥胖、甲状腺、糖尿病、遗传代谢等疾患的诊治,同时擅长针对不明原因智力落后、多发畸形、发育迟缓等遗传病因诊断。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