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Cell子刊发表免疫新文章

【字体: 时间:2015年03月0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苏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模式生物线虫中证实,表皮结构损伤可导致STA-2释放,诱导先天性免疫反应。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2月17日的《免疫》(Immunity)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  来自苏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模式生物线虫中证实,表皮结构损伤可导致STA-2释放,诱导先天性免疫反应(延伸阅读:Nature揭示先天免疫激活机制 )。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2月17日的《免疫》(Immunity)杂志上。

苏州大学的张惠敏(Huimin Zhang)教授及熊思东(Sidong Xio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张惠敏近年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上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熊思东教授的学术兴趣为分子免疫学和病毒学研究。

作为一道物理屏障和前线防御,表皮在不断地对抗病理学或机械性的损伤。很多这样的损伤最终破坏了表皮细胞的结构。越来越多来自脊椎动物或无脊椎动物皮肤模型的证据,将表皮天然防御的结构损伤与皮肤炎症关联起来。尤其是,对人类、果蝇或线虫皮肤造成的无菌机械损伤可引起表皮先天免疫反应,使得表皮生成更多的抗菌肽(AMPs)。这样的先天防御往往独立于伤口愈合过程,有可能帮助为对抗皮肤屏障被攻破后不可避免的病原体侵袭做好了准备。

此外,以表皮细胞内部结构元件为目标的一些遗传突变也常常导致了哺乳动物皮肤炎症。然而,目前很难确定这样的炎症反应是由于表皮细胞结构损伤直接触发,或是由病原体的潜入、变应原或专门的免疫细胞间接引起。同样也不清楚跨物种的表皮细胞是否将这样的结构完整性破坏识别成了一种即时激活免疫反应的危险信号。总之,当前仍然没有清楚地确定结构损伤与表皮先天免疫防御之间的关系。

在这篇新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了一种线虫表皮模型展开研究。在这一模型中,穿透皮肤的感染或损伤激活了免疫防御以及AMP生成。通过系统性地破坏每一个结构元件,他们发现只有顶部半桥粒(hemidesmosomes)破坏才会触发免疫反应以及强有力地表达AMP。表皮通过半桥粒与一种STAT样蛋白的结合情况来识别结构损伤,半桥粒损伤可导致STA-2分子与半桥粒分离以及AMPs转录。这一结构使得表皮能够在遭到广泛结构损伤时绕过信号放大过程,直接触动AMP生成。

新研究结果揭示出了一种进化上保守的、表皮屏障检测危险及激活免疫反应的机制。

(生物通:何嫱)

生物通推荐原文摘要:

Structural Damage in the C. elegans Epidermis Causes Release of STA-2 and Induction of an Innate Immune Response

The epidermis constantly encounters invasions that disrupt its architecture, yet whether the epidermal immune system utilizes damaged structures as danger signals to activate self-defense is unclear. Here, we used a C. elegans epidermis model in which skin-penetrating infection or injury activates immune defense and antimicrobial peptide (AMP) production……

作者简介:

张惠敏教授,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2007年获得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2007-2011年在法国国家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11年七月受聘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张惠敏教授早期主要应用小鼠模型,从事与发育生物学和病理学相关的科学研究。近年来的研究方向集中于上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并且利用秀丽线虫这种强大的细胞与遗传学模式生物,着重探索上皮细胞支撑结构在机械信号传导,固有免疫应答等重要生命过程中的生理功能。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Immunity,Current Biology,PNAS,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等多个国际高水平期刊。并受邀为Current Opinions in Cell Biology,Journal of Cell Science,Developmental dynamics等多家杂志撰写综述性专题文章。张惠敏教授课题组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上皮细胞对机械损伤和真菌感染的免疫识别和应答机制,上皮细胞机械力信号通路功能和上皮细胞黏着结构的组成与功能等。2012年获得“江苏特聘教授”称号。同年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和中组部“青年****”引进人才。研究方向:1. 上皮细胞支撑结构的形成和动态重组。2. 上皮细胞固有免疫系统对非感染性侵扰的识别和应答。

熊思东教授,1992年在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曾在法国国立卫生与健康研究院(INSERM)、美国加州大学(UCSD)作博士后和访问学者。曾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复旦学院院长、免疫生物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基因免疫与疫苗研究中心主任、卫生部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熊思东教授2009年加盟苏州大学,被聘为特聘教授,同时任苏州大学副校长、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熊思东教授的学术兴趣为分子免疫学和病毒学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十二五”、“十一五”传染病重大专项、国家863项目、国家973子课题、上海市重大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江苏省攀登计划项目、江苏省自然基金重大项目等项目的研究。先后在Nature Biotechnology、PNAS、Hepatology、J Virol、J Immunol、Faseb J、Cell Death Differ等学术期刊等发表论文3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2项,主编、副主编学术专著14本,参编教材22部。同时曾作为创院院长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本科生院意义的复旦学院,开国内通识教育之先河,在国内外教育界引起广泛反响。研究方向:1、感染免疫;2、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