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厦大韩家淮院士Nature子刊发表程序性坏死研究新发现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5年03月1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厦门大学、浙江大学、Baylor 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Ppm1b通过使Rip3去磷酸化调控了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3月9日的《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 来自厦门大学、浙江大学、Baylor 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Ppm1b通过使Rip3去磷酸化调控了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3月9日的《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
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韩家淮(Jiahuai Ha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韩家淮院士在世界上率先发现p38信号通路,并在这一研究领域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迄今已在世界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9篇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上,14篇发表在Cell和Nature的姊妹杂志上。
程序性坏死又称坏死性凋亡,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由死亡受体介导的caspases非依赖性细胞死亡模式,通常在凋亡被抑制的情况下发生,具有坏死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研究发现,程序性坏死同细胞凋亡一样受细胞内信号因子的周密调节,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和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3)是其关键的调控因子。程序性坏死在炎症性病变、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肿瘤细胞的耐药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延伸阅读:苏州大学PNAS细胞程序性坏死研究新成果 )。
目前认为,Rip3主要通过形成称作为“necrosome”的Rip1- Rip3促坏死复合物来实现对程序性坏死的调控。程序性坏死信号刺激下RIP1和RIP3可通过RHIM结合使Rip1发生磷酸化,同时在刺激因子作用下Rip3的Thr 231和Ser 232位点也发生自磷酸化,磷酸化的Rip1与Rip3结合成necrosome复合物来促进程序性坏死的发生。但到目前为止对于Rip3磷酸化的调控机制仍不是很清楚。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鉴别出了蛋白磷酸酶1B(Ppm1b)是一个Rip3磷酸酶,并证实Ppm1b限制了两种情况下的程序性坏死:即静息细胞中Rip3自磷酸化引起的自发性程序性坏死,以及在培养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诱导的程序性坏死。
研究人员揭示,Ppm1b是通过使得Rip3去磷酸化,阻止Mlkl招募至necrosome选择性抑制了程序性坏死。进一步他们证实小鼠Ppm1b缺陷(Ppm1bd/d)可以一种Rip3依赖的方式促进TNF诱导的死亡,在TNF处理的Ppm1bd/d小鼠盲肠中Rip磷酸化增加以及组织损伤证明了Ppm1b在抑制程序性坏死中所起的作用。
这些数据证明了,在体内外Ppm1b通过使Rip3去磷酸化负向调控了程序性坏死。
(生物通:何嫱)
生物通推荐原文摘要:
Ppm1b negatively regulates necroptosis through dephosphorylating Rip3
The auto-phosphorylation of murine 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3 (Rip3) on Thr 231 and Ser 232 in the necrosome is required to trigger necroptosis. However, how Rip3 phosphorylation is regulated is still largely unknown. Here we identified protein phosphatase 1B (Ppm1b) as a Rip3 phosphatase and found that Ppm1b restricts necroptosis in two settings: spontaneous necroptosis caused by Rip3 auto-phosphorylation in resting cells, and 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TNF)-induced necroptosis in cultured cells……
作者简介:
韩家淮
厦门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主任,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特聘教授,****特聘教授,中科院院士。
曾获比利时Jean Stas奖 (1991)、美国心脏协会成熟研究员奖 (1995)、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奖(B类) (2001)、“卢嘉锡优秀导师奖” (2009)、“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一等奖 (2009)、“****成就奖” (2009)、自然科学研究一等奖 (2011)、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
2007年8月起:厦门大学全职特聘教授并兼任美国Scripps研究所教授。
2001年11至2007年7月:兼任厦门大学特聘教授。
1993至2007:历任美国Scripps研究所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1990至1992: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博士后。
1990:获布鲁塞尔大学博士学位。
1982和1985年:获北京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主要学术成就
韩家淮教授在世界上率先发现p38信号通路。细胞内存在多条信号通路以介导不同的生物学反应。p38信号通路是细胞内最重要的信号通路之一,它在许多生物学反应包括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增殖、发育、分化、衰老、凋亡、免疫反应及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韩家淮教授领导的实验室在p38信号通路的研究领域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迄今已在世界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9篇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上(6篇为通讯作者),14篇发表在Cell和Nature的姊妹杂志上(8篇为通讯作者),并获美国专利多项。截止至2012年1月,论文被他人引用200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率2000余次。韩家淮教授的研究成果将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传染及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发生的分子机理,从而为预防治疗这些人类顽疾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主要研究兴趣
生物体内存在着抵御外界感染与侵害,清除内部病变的机构--免疫系统。免疫的功能可分为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韩家淮教授的研究重点是在先天性免疫系统中细胞内信号的传导。研究方向包括:
1.炎症反应及免疫性疾病的分子机制;
2.应激(如辐射、许多化学致癌物、病原体感染、炎症因子与基因突变等)反应与癌症发生以及其它疾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