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中山大学黄军就入选Nature 2015年度十大科学人物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5年12月2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科学领域充斥着各种大起大落,就像一次次惊心动魄的过山车。日前,Nature杂志展开了本年度的年终大盘点,选出了十位举足轻重的科学人物。中山大学副教授黄军就(Junjiu Huang)与著名华人女科学家鲍哲楠(Zhenan Bao)位列其中。
生物通报道 科学领域充斥着各种大起大落,就像一次次惊心动魄的过山车。日前,Nature杂志展开了本年度的年终大盘点,选出了十位举足轻重的科学人物。中山大学副教授黄军就(Junjiu Huang)与著名华人女科学家鲍哲楠(Zhenan Bao)位列其中。
黄军就:胚胎编辑者
一位谦逊的生物学家因一项编辑人类胚胎基因的实验而引发了全球争论。
今年4月,黄军就发布了世界上首个采用基因编辑改造人类胚胎的研究报告(延伸阅读:Nature:中国科学家用CRISPR/Cas9改造人类胚胎 )。这一新闻让基因编辑技术的迅速发展成为了公众注意的中心,并引发了在合乎伦理道德的范围内使用这类工具的巨大争论。但黄军就,这一任职于中山大学谦逊且说话轻声细语的分子生物学家,却选择了远离聚光灯下。
黄军就和他的研究小组采用了一种称作为CRISPR–Cas9的强大技术,这一可以通过编程来精确改变特异序列DNA的技术在过去的几年里横扫了全球的生物实验室。在4月黄军就告诉Nature他想去编辑胚胎基因是因为:“它可以阐明与癌症或糖尿病相关的一些遗传问题,可利用它来研究胚胎发育中的基因功能。”在他的研究中,黄军就改造了导致血液疾病——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
黄军就利用了从生育诊所获得的备用胚胎——这些胚胎无法继续发育成为婴儿。他的研究论文显示这一基因编辑过程会造成许多意外突变。黄军就希望这篇论文让人们远离这一技术直到证实它是安全的。那时黄军就说:“我们想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数据,让人们知道采用这一模型究竟会发生什么。我们希望避免伦理争议。”
但事与愿违:随后的讨论将科学界分成了两大派,并成为了几个高层论坛,包括12月在华盛顿举行的一次国际峰会的核心焦点。当前达成的普遍共识是,基因编辑还未为改造人类胚胎实现生殖目的做好准备,并且有人担心一些不道德的生育诊所会过早地采用它。一些科学家认为应允许这一技术用于研究,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由于害怕步入危险的境地应该禁止它。
值得注意的是,黄军就一直没有参与这场辩论,并拒绝为这篇论文而接受采访。他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我们的论文只是基础研究,告诉了人们基因编辑的风险。”日本北海道大学生物伦理学家Tetsuya Ishii说:“他像是躲了起来。这很奇怪,他的研究并没有真正的伦理问题。他提出了这一问题,推动了在峰会上对这一主题进行讨论。这是好事。”但Ishii认为黄军就“有责任去应对批评,”或许可以与人讨论一下临床使用基因编辑在未来可能是值得去做的一些情况。
由于一些风险,黄军就在发表他的论文时预测全球看到基因编辑活产婴儿可能还要50-100年。“但是谁知道呢,十年前没有任何人知道CRISPR,我们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黄军就说。
(生物通:何嫱)
生物通推荐原文摘要:
365 days: Nature’s 10
JUNJIU HUANG: Embryo editor
A modest biologist sparked global debate with an experiment to edit the genes of human embryos.
In April, Junjiu Huang published the world’s first report of human embryos altered by gene editing. The news thrust rapid developments in gene-editing technology into the spotlight and ignited a huge debate about the ethical use of such tools. But Huang, a modest and soft-spoken molecular biologist at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Guangzhou, chose to stay out of the lime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