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林东昕院士Nature子刊再发GWAS研究新成果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4年09月10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复旦大学、德克萨斯大学等10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鉴别出了中国人群喉鳞状细胞(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的三个易感位点。相关论文发表在9月7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复旦大学、德克萨斯大学等10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鉴别出了中国人群喉鳞状细胞(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的三个易感位点。相关论文发表在9月7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林东昕(Dongxin Lin)院士以及吴晨(Chen Wu)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林东昕院士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揭示并阐明我国食管癌、胰腺癌、肺癌等肿瘤的易感基因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遗传变异对肿瘤放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至2013年已发表科学论文210余篇,其中13篇发表在遗传学领域顶级期刊Nature Genetics。论文累计SCI影响因子1100多分,被引用8060多次。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在世界范围内是第六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喉鳞状细胞癌(喉癌)占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第二位。2011年,据估计仅在美国就有12740名(10160名男性和2580名女性)罹患喉癌的新患者,占当年所有新增癌症患者中的0.7%,而喉癌又占了全美癌症相关死亡人数的0.6%。在香港,2009年喉癌发生率排全部头颈部肿瘤的第三位。
根据WHO国际肿瘤研究署(IARC)的权威统计资料(Global Cancer Statistics)显示,我国喉鳞癌伴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60%,绝大多数的喉癌患者是男性。喉癌明确的病因至今不明,然而有一些高危因素被认为与疾病的发展相关。烟草和酒精的滥用是主要的病因学因素。由各种刺激引起的慢性喉部炎症和长音过度使用对喉癌的进展有促进作用。
为了鉴别出喉鳞状细胞癌的一些遗传标记物,研究人员针对来自中国人群的933名喉癌患者以及1995名无癌对照人群展开了GWAS研究。在包含2398名喉癌患者以及2804名对照的3个独立小组中对最有前景的变异进行了验证,从中他们鉴别出了位于11q12 (rs174549)、 6p21 (rs2857595)和12q24 (rs10492336)的3个新的易感位点。
研究人员发现每个位点的次要等位基因(minor allele)均显示保护效应,比值比(Odds ratio, OR)分别为0.73 (0.68–0.78; P = 1.00 × 10−20)、 0.78 (0.72–0.84; P = 2.43 × 10−15)和0.71 (0.65–0.77; P = 4.48 × 10−14)。这些变异种没有任何一个显示与烟草或饮酒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研究人员表示,新研究是首次对喉鳞状细胞癌展开GWAS研究,研究结果将推动更深入地了解喉癌的病因学。
此外,上个月林东昕院士还与新乡医学院的王立东(Li-Dong Wang)教授,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Philip R Taylor合作,共同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发表了针对中国人群食管鳞状细胞癌的GWAS研究结果(延伸阅读:林东昕院士等Nature子刊发表癌症GWAS研究新成果 )。
通过对以往三项GWAS研究进行联合分析,鉴别出了一些新的ESCC易感位点以及ESCC高风险的太行山区域人群所特有的一个新位点。这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食管癌的发病机制,为食管癌高危人群预警、早期诊断、个体化预防和治疗以及新型高效药物的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子靶标。
(生物通:何嫱)
作者简介:
林东昕院士
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癌发生及预防分子机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东昕院士主要学术贡献:揭示并阐明我国食管癌、胰腺癌、肺癌等肿瘤的易感基因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遗传变异对肿瘤放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至2013年已发表科学论文210余篇,其中13篇发表在遗传学领域顶级期刊Nature Genetics。论文累计SCI影响因子1100多分,被引用8060多次。参与主编或编写《肿瘤遗传学》、《肿瘤学》、《临床肿瘤学》等专著。研究成果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2011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发表在Nature Genetics的文章(Sun et al, Nat Genet 2007;39:605–613)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吴晨
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目前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任研究员,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生物通推荐原文摘要: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three susceptibility loci for 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To identify genetic markers for 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LSCC), we conducted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 on 993 individuals with LSCC (cases) and 1,995 cancer-free controls from Chinese populations. The most promising variants (association P < 1 × 10−5) were then replicated in 3 independent sets including 2,398 cases and 2,804 controls, among which we identified 3 new susceptibility loci at 11q12 (rs174549), 6p21 (rs2857595) and 12q24 (rs10492336). The minor alleles of each of these loci showed protective effects, with odds ratios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of 0.73 (0.68–0.78; P = 1.00 × 10−20), 0.78 (0.72–0.84; P = 2.43 × 10−15) and 0.71 (0.65–0.77; P = 4.48 × 10−14), respectively. None of these variants showed an interaction with smoking or drinking. This is the first GWAS to our knowledge solely on LSCC, and the findings might advance understanding of the etiology of L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