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PNAS发表癌症新文章

【字体: 时间:2014年03月0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在癌症患者体内循环造血干/祖细胞(HSPCs)显示髓细胞偏向。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在癌症患者体内循环造血干/祖细胞(HSPCs)显示髓细胞偏向。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育部“****”特聘教授郑利民(Limin Zheng)。多年来一直从事调控人免疫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总影响因子300余点。回国后,以肝癌为主要模型,研究间质免疫细胞与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潜在机制,探讨以间质免疫细胞作为肿瘤分子分期和治疗靶标的可行性。

造血干/祖细胞不仅能够替代耗尽的子细胞库,还在对各种病理情况的初次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延伸阅读:诺奖得主Cell stem cell发表干细胞新观点 )。近期的小鼠研究表明,一些肿瘤源性因子可以调控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的分化,随后促成造血功能失调。但目前对于癌症患者中造血干/祖细胞的特性和作用还不是很清楚。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针对来自罹患7种不同类型肿瘤的133名未经治疗患者的外周血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在实体瘤患者中循环造血干/祖细胞的组成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在所有检测的肿瘤类型中循环粒-单核系祖细胞(granulocyte/monocyte progenitors,GMPs)的频率增高了4-7倍,在实体瘤患者中循环造血前体细胞显示髓细胞偏向,朝着粒细胞分化。这些髓系前体细胞选择性地富集于肿瘤组织中,高水平的循环粒-单核系祖细胞与疾病进程呈正相关。

此外,利用脐带血源性CD34+造血干/祖细胞,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体外短期培养模型其有效诱导快速生成了髓源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他们还发现在各种肿瘤生成的因子中,GM-CSF、G-CSF和IL-6不仅能够促成髓细胞偏向分化,也诱导了髓系前体细胞分化为功能性的髓源抑制细胞。

髓源抑制性细胞是一群异质性细胞,是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巨噬细胞和(或)粒细胞的前体。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荷瘤小鼠的血液、脾脏和肿瘤组织及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和肿瘤组织存在大量MDSCs的扩增。MDSCs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机体的获得性和天然抗肿瘤免疫,使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和攻击,促进肿瘤发展。

这些新研究结果表明,循环造血干/祖细胞改变有可能是癌症患者体内骨髓造血失调与髓源抑制细胞累积之间的一个重要联系。

(生物通:何嫱)

生物通推荐原文摘要:

Circulating 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 are myeloid-biased in cancer patients

Cancer is associated with a profound perturbation in myelopoiesis that results in the accumulation of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 to promote disease progression. Recent studies in mice suggest that tumor-derived factors could regulat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 (HSPCs) in the bone marrow and subsequently contribute to dysregulation of hematopoiesis. However, the nature and role of HPSCs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remain unknown. Here we show, in detailed studies of the peripheral blood from 133 untreated patients with seven different types of tumors, that the composition of circulating HSPCs was significantly altered in patients with solid tumors……

作者简介:

郑利民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肿瘤医院生物治疗中心主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肝癌研究所所长。学科方向:肿瘤免疫学。
      
1984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并在附属华山医院任临床医生。1994年获荷兰Leiden大学免疫学博士;1999年被瑞典国家研究院(VR/MFR)聘为助理教授。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并任科技部“973计划”课题组长。2009年被聘为教育部“****”特聘教授。
       
多年来一直从事调控人免疫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总影响因子300余点。回国后,以肝癌为主要模型,研究间质免疫细胞与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潜在机制,探讨以间质免疫细胞作为肿瘤分子分期和治疗靶标的可行性。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基金委重点项目(2007和2012)、科技部“973”计划和卫生部重大专项(“十一五”和“十二五”)等项目资助。回国后,作为通讯作者的论文已于近年发表在J. Exp. Med., Hepatology和Blood 等知名期刊。

研究方向:
以临床样本为基础,结合实验模型,主要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 以巨噬细胞为核心,研究肿瘤微环境对免疫细胞分化/功能的调控、机制与意义。
2. 综合评价肿瘤组织免疫状态对临床转归的影响;建立可用于临床判断肝癌进展/预后的预测模型;并探讨进行个体化干预的可行性。
3. 以MDSC为模型,研究肿瘤对造血干细胞分化、以及组织微环境对MDSC形成和扩增的调控和机制。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