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追随诺奖脚步,Science解析重要离子泵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3年09月24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钠钾泵的故事与丹麦有着密不可分的缘分。在1997年,丹麦科学家Jens Chr. Skou因发现钠钾泵而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多年来钠钾泵一直是奥胡斯大学的一个重点研究领域。2007年,奥胡斯大学的几个研究小组共同协作,描绘了钠钾泵钾离子结合状态的结构。现在,丹麦的研究人员又描述出了它的另一种状态:钠离子结合状态。
生物通报道 钠钾泵的故事与丹麦有着密不可分的缘分。在1997年,丹麦科学家Jens Chr. Skou因发现钠钾泵而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多年来钠钾泵一直是奥胡斯大学的一个重点研究领域。2007年,奥胡斯大学的几个研究小组共同协作,描绘了钠钾泵钾离子结合状态的结构。现在,丹麦的研究人员又描述出了它的另一种状态:钠离子结合状态。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
钠钾泵对于机体功能至关重要
钠钾泵是存在于所有人类细胞中,负责持续维持最佳离子平衡的一种极其重要的酶。它消耗了大量的能量——机体大约四分之一的能量,即ATP均用于维持钠钾泵运转;在大脑中这一比率达到接近70%。
钠钾泵利用来自一个ATP分子的能量,将2个钾离子泵入细胞并将3个钠离子泵出细胞。这造成了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营养物质和其他化合物进出细胞与细胞通讯,以及细胞pH值和体积调控的必要条件。如果钠钾泵在脑细胞中无法正常发挥功能,会造成如先兆偏头痛、肌痉挛或单侧麻痹(偏瘫)等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
因此获得有关钠钾泵的知识,对于我们了解物质与能量平衡,以及当钠钾泵功能失常时开始起作用的疾病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年轻的跨学科研究人员生成了新知识
奥胡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跨学科研究合作,描述出了钠钾泵的钠离子结合状态。钠离子非常的微小,采用单一的方法难以对它进行明确检测。通过组合一些不同的方法,使得完整地描述出钠钾泵的钠离子结合状态成为可能。
Poul Nissen 教授说:“这是朝着理解钠钾泵功能迈出的决定性的一步。我们现在知道了在何处以及如何侧重开展未来的研究。这项研究还从其他方面指出了前进的道路:年轻的研究人员一直是这项研究工作的主力军,他们提出了一些可用于基础生物医学研究的新知识和方法。发现钠钾泵的秘密不仅是一项令人感到兴奋的研究工作,还推动了新研究人才的形成和招募,将让类似大学及研究机构受益,”Poul Nissen说。
重新出发
通过描述钠钾泵的两个侧面,研究人员对于Jens Christian Skou在1957年发现的这一离子泵的理解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现在我们了解了钠钾泵作为一个“分子纳米机器”的运作机制,我们可以观察突变是如何影响它导致它功能失常的。现在研究人员的目标是对这一钠钾泵进行更详细的描述,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它的功能以及对于健康及疾病的影响。
(生物通:何嫱)
生物通推荐原文摘要:
Crystal Structure of Na+, K+-ATPase in the Na+-Bound State
The Na+, K+–adenosine triphosphatase (ATPase) maintains the electrochemical gradients of Na+ and K+ across the plasma membrane—a prerequisite for electrical excitability and secondary transport. Hitherto, structural information has been limited to K+-bound or ouabain-blocked forms. We present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a Na+-bound Na+,K+-ATPase as determined at 4.3 Å resolution. Compared with the K+-bound form, large conformational changes are observed in the α subunit, whereas the β and γ subunit structures are maintained. The locations of the three Na+ sites are indicated with the unique site III at the recently suggested IIIb, as further supported by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ies on leak currents. Extracellular release of the third Na+ from IIIb through IIIa, followed by exchange of Na+ for K+ at sites I and II, is sugges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