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6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字体: 时间:2013年07月03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进入六月份,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最古老的化石灵长类动物骨架,丙型肝炎病毒(HCV)p7离子通道研究成果,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保守调控元件的结构等。

  

生物通报道:进入六月份,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最古老的化石灵长类动物骨架,丙型肝炎病毒(HCV)p7离子通道研究成果,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保守调控元件的结构等。

首先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等处的研究人员首次解析了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感染宿主过程中重要离子通道蛋白p7的精细空间结构以及p7与抑制剂金刚烷胺类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

长期以来,对病人使用的标准治疗方法是持续混合使用长效干扰素(peginterferon-a)和利巴韦林(ribavirin)。但这种治疗方法疗效有限、周期长、费用昂贵,并常伴有毒副作用。最近以标准疗法联用新上市的NS3/4A抑制剂Telaprevir和Boceprevir等,虽然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但抗药性突变病毒的产生一直是一个潜在的问题。目前国际上抗RNA病毒治疗的发展方向是建立一种基于多种药物靶点的联合疗法,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多个作用靶点,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干预手段。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建立了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的方法,最终解析了病毒通道的结构。此通道结构非常特异,形成花瓣形的六聚体结构,是目前使用核磁共振技术解析出的最大的离子通道结构。由结构带来的启发,周界文课题组与上海巴斯德所/上海生化与细胞所孙兵课题组合作,首次鉴定了金刚烷胺类化合物对p7的离子通道活性发挥抑制作用的结合位点,并通过一系列的功能测试,揭示了p7通道离子转运和药物抑制的机理。

其次清华大学生科院等处的研究人员解析了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保守调控元件的结构,并揭示出了一个对于AMPK调控至关重要的新调控模体。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AMPK的调节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人员分别确定了来自大鼠α1亚基和人类α2亚基两个AID片段的晶体和核磁共振(NMR)结构,分析结构表明每个AID结构域都只包含3个α螺旋,并且有一个高度保守的疏水残基起稳定作用。他们证实,分离的哺乳动物AIDs与酵母同源物具有显著相似的构象,表明AID在从酵母到哺乳动物的进化过程中高度的保守。这对于已发表的AMPK自抑制结构域(AID)研究结果提出了质疑,指出了AID在进化中普遍高度保守。

此外来自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化石灵长类动物骨架。这一动物生存在大约5500万年前,比现今最小的灵长类动物侏儒鼠狐猴(pygmy mouse lemur)还要小。研究人员将这一新标本命名为“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achilles)”,它出土自中国中部湖北省、靠近现代长江水道的一个古代湖床。

还有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谷子单倍体型图谱的构建和大量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这为谷子的遗传改良及基因发掘研究提供了海量的基础数据信息,丰富了禾谷类作物比较遗传学、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和体系架构,同时也将对未来禾谷类作物的品种改良、能源作物的遗传解析产生影响。

(生物通:万纹)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