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浙大生科院最新文章解析大熊猫MHC基因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3年06月08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濒危动植物保护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通过构建大熊猫I类 MHC 基因的克隆重叠群, 共分离得到了6个I类MHC功能基因,并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为同领域获取大熊猫I类 MHC基因的相关信息, 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法,有助于濒危动物的保护。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来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濒危动植物保护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通过构建大熊猫I类 MHC 基因的克隆重叠群, 共分离得到了6个I类MHC功能基因,并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为同领域获取大熊猫I类 MHC基因的相关信息, 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法,有助于濒危动物的保护。
濒危野生动物人工圈养繁育是防止或减缓物种走向灭绝的重要保护措施之一, 已在诸多濒危动物的重引入工程及野生种群的复壮工程中, 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由于功能基因的多态性信息是制定圈养种群繁育计划的至关重要的遗传参数, 因此, 在脊椎动物基因组中一类具有高度多态性和在机体的免疫应答与环境适应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功能基因家族——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便成为检测和评估濒危野生动物人工圈养种群免疫应答与环境适应能力的理想分子标记, 并藉此制定科学的繁育计划。
大熊猫是世界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 而人工圈养种群的管理信息中尚缺乏 MHC 这一遗传参数,为此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过构建大熊猫I类 MHC 基因的克隆重叠群, 共分离得到了 6 个I类MHC功能基因, 并将其分别命名为 Aime-C, Aime-F, Aime-I, Aime-K, Aime-L和 Aime-1906。
组织表达检测和 cDNA的全序列分析表明, Aime-C, Aime-F, Aime-I和Aime-L均具有广泛的组织表达和正常的外显子结构, 为经典的I类MHC基因; Aime-K和Aime-1906为特异性组织表达, 且exon 7的结构异常, 为非经典的I类MHC基因。
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位点特异的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P)和测序分析, 建立了大熊猫 4个经典的I类MHC基因 exon 2和 exon 3的特异性基因型分型方法。运用该方法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大熊猫圈养种群进行遗传变异检测, 发现 Aime-F 是单态位点, 而 Aime-C, Aime-I 和Aime-L则呈现不同程度的多态性(3个基因的 exon 2均有 4条等位基因, exon 3分别有 6条、 5条和 5 条等位基因)。这一结果经由已知大熊猫圈养家系的分型验证, 表明其准确有效, 从而为同领域获取大熊猫Ⅰ类 MHC基因的相关信息, 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法。
这一研究一方面将通过构建大熊猫I类MHC 基因的克隆重叠群来分离经典和非经典的I类MHC 基因, 另一方面则建立经典的I类 MHC 基因的 exon 2 和 exon 3 的特异性基因型分型方法, 并将此方法用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中已知大熊猫家系的有效性验证, 期望能为同领域检测并获取大熊猫I类 MHC 基因的相关信息, 提供可靠的位点信息和技术方法。
原文摘要:
朱英, 孙丹丹, 葛云法, 等. 大熊猫Ⅰ类 MHC 基因的分离及分型技术的建立. 科学通报, 2013, 58: 1520–1527
Zhu Y, Sun D D, Ge Y F,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lass I MHC genes in the giant panda (Ailuropoda melanoleuca). Chin Sci Bull, 2013, 58: 2140–2147, doi: 10.1007/s11434-012-55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