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中国医学科学院Nature子刊癌症研究新发现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3年05月07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山大学癌症中心、南京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确定了一个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ESCC)生存期相关的基因SLC39A6。相关研究论文于5月5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山大学癌症中心、南京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确定了一个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ESCC)生存期相关的基因SLC39A6。相关研究论文于5月5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林东昕(Dongxin Lin)教授为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其主要从事系统研究致癌物代谢、DNA修复、细胞周期和凋亡控制、肿瘤免疫等系统的基因遗传变异与肺癌、食管癌、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常见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在癌症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至今已发表研究论文近200篇,其中发表在Nat Genet,J. Exp. Med.等著名或重要的国际专业期刊的论文100余篇,累计SCI影响因子600余分,论文被引用3000多次。
食管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其中70%在我国。,食管癌从组织病理学类型可分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在中国的食管癌主要是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ESCC),约占95%。因早期无明显特异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发现确诊已到中晚期,5年生存率只有10%左右,但早期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通过研究揭示与食管癌相关的个人遗传因素,寻找早期检测和诊断的生物标记,对于疾病及早诊断以及靶向性治疗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方法,研究了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生存预后相关的遗传因素。他们首先对1331个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基因组DNA进行了全基因组分析,然后对发现的相关SNPs在两个独立样本共1962名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进行了验证。确定了SLC39A6的rs1050631与受累个体的生存时间相关,综合样本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死亡危险比率为1.30。
研究人员证实,定位在SLC39A6 5′ UTR区域内的rs7242481,因破坏了SLC39A6 5′ UTR与转录抑制因子结合而导致SLC39A6高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染色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研究人员证实SLC39A6高表达与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生存期缩短有关。而下调SLC39A6表达,则可抑制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与侵袭力。
新研究鉴定出了与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相关的新遗传区域,这些研究推动了对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同时也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生物通:何嫱)
生物通推荐原文摘要: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common variants in SLC39A6 associated with length of survival in esophage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
We conducted a genome-wide scan of SNPs to identify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length of survival in 1,331 individuals with esophage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 (ESCC), with associations validated in 2 independent sets including 1,962 individuals with this cancer. We identified rs1050631 in SLC39A6 as associated with the survival times of affected individuals, with the hazard ratio for death from ESCC in the combined sample being 1.3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 1.19−1.43; P = 3.77 × 10−8). rs7242481, located in the 5′ UTR of SLC39A6, disturbs a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binding site and results in upregulation of SLC39A6 expression.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ESCC tissues showed that higher expression of SLC39A6 protein was correlated with shorter length of survival in individuals with advanced ESCC (P = 0.013). Knockdown of SLC39A6 expression suppressed proliferation and invasion in ESCC cell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LC39A6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gnosis of ESCC and may be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
作者简介:
林东昕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癌发生及预防分子机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研究领域:常见肿瘤发生发展及其遗传易感性的分子机制;肿瘤分子流行病学;个体化医学。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医学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项目和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项目等。
主要学术贡献:较系统地研究了遗传变异与常见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关系。至今已发表研究论文近200篇,其中发表在Nat Genet,J. Exp. Med.,J. Natl. Cancer Inst.,Gastroenterology,Cancer Res.,Clin. Cancer Res.,Oncogene,Hum. Mutat.,Pharmacogenet Genomics,Int. J. Cancer 等著名或重要的国际专业期刊的论文100余篇,累计SCI影响因子600余分,论文被引用3000多次。主编《肿瘤遗传学》、《肿瘤学》、《临床肿瘤学》和《肺癌诊断治疗学》专著4部。研究成果获200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0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