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脑魔 中国科学家夫妇研发帕金森治疗仪

【字体: 时间:2013年02月26日 来源:中国科技网

编辑推荐:

  孙作东 1988年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员,黑龙江省亚欧脑科学研究院院长,“脑细胞激活论”创立者,奥博脑健康系列产品发明人……

  

科学的春天里 翩翩起舞的 “两只蝴蝶”
——记脑科学研究员孙作东、王文华伉俪


  孙作东 1988年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员,黑龙江省亚欧脑科学研究院院长,“脑细胞激活论”创立者,奥博脑健康系列产品发明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杰出民营科技企业家”,第十三届“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脑科学院,创建于2000年,主要从事神经递质调控、神经元活化、神经系统修复、神经功能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王文华 198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哈尔滨奥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工程师,先后主持和完成了国家、省、市科研课题30余项,是奥博脑健康系列产品产业化主要负责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八届“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奥博公司,创办于1996年,现已发展成为在国内脑健康领域处于龙头地位的专业化集团公司,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黑龙江省首批博士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2009年11月12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邀请到世界最富有的两个人,其中一人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学生问:“您觉得哪个行业会诞生下一个比尔·盖茨呢?”比尔·盖茨答:“我们还无法治愈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症(老年性痴呆症)等疾病。可以肯定,我们会不断对此继续研究,这是我看好的三大行业之一”。

    2012年9月19日,英国《独立报》报道,制药业巨头五年来遭遇五次重大失败,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研发或停止。在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药物试验失败后,世界主要的制药公司正在降低寻找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的力度,用药物阻止或者延缓病情发展的前景变得渺茫。

    而此时,就在全世界的科学家对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症这二个世界性医学难题感到束手无策之际,有一对年轻的中国科研人员,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已悄悄地对此展开了研究与探索,并已经取得较大突破。

    他们不但于2011年成功研制出了世界首台帕金森治疗仪,而且,更让世界同行科学家们意想不到的是,由他们研制的阿尔茨海默治疗仪在几年前就已经进入了国家临床试验基地,现临床试验已经接近尾声,临床数理统计学意义已经显现,此项目一旦获批入市,将有可能填补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空白。

    这一对年轻的中国科研人员,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孙作东、王文华伉俪。

    莫道君行早 更有早行人

    机遇偏爱那些事先有准备的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孙作东就提出了“脑细胞激活论”,并据此理论发明了脑复康治疗仪,是将内源性神经递质调控技术应用于疑难脑病治疗上的先行者,领先于国际同行业。

    对孙作东来说,从事脑科学,纯属偶然,能有所作为,实属必然。这位当年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很难让人把他与脑科学研究者的身份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讲究“科班儿”出身、“血脉”正统的医学界,以一个“门外汉”的身份迈进,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1990年,为了救母亲,他爱上了医学;1994年,为了救岳父,他发明了脑复康治疗仪。岳父当时是脑出血,做了开颅手术后留下了全身瘫痪、意识不清、失语等后遗症。岳父是脑复康治疗仪第一个临床试验者,也是首位受益者,几个月后能够下地慢慢行走了。

    之后,脑复康治疗仪经过了国家临床基地的临床试验,并于1996年通过了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同期获得了国家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曾先后被列为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科技企业创新基金重点支持项目,荣获中国发明展览会专利金奖和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列宾奖。

    一位诗人说过,“爱你的亲人吧,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孝心,救了母亲,也救了岳父,同时也激发了孙作东与王文华伉丽攀登科学高峰的灵感和才智。

    从此,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科技创新、创业之路。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2005年3月,在哈尔滨奥博集团公司的一次重要科技计划会上,孙作东提议将研制开发帕金森治疗仪列为企业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之一。当时,他的这一提议遭到了公司高管们的强烈反对,主要原因是,“帕金森病是世界性医学难题,课题太大,投资太大,成功的几率又太低,而此病的发病率也不高,即使研制成功了也无利可图。”

    在企业内部一片反对声中,王文华发表了个人见解,她认为,“若能够攻克这样一个世界性医学难题,不仅代表着企业科技创新的高度,同时也代表着一份社会责任。更何况,我们的研发团队有着多年的脑科学理论研究基础与临床实践经验,成功的可能性应该很大,不立项可惜。”

    因为,她了解孙作东,相信孙作东。

    还有,黑龙江省科技厅和哈尔滨市科技局的有关人员,凭借多年来对孙作东、王文华夫妇的了解与信任,力排众议,决定将该课题列为省、市“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并鼓励他们说,“科技攻关允许失败,更何况是世界性医学难题”。同时立项的,还有抑郁症治疗仪。

    孙作东、王文华夫妇率领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刻苦攻关,终于成功研制出了帕金森治疗仪和抑郁症治疗仪,经科技查新,均为世界首台。2011年1月3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时为这两个“世界首台”颁发了国家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爱因斯坦曾说过,“阻碍我们学习的正是我们所受到的教育”。表面上看,科学研究中,以团体合作形式取得的成果在增长,而且孤军奋战取得辉煌成就的事例似乎越来越少了。但深入分析会发现,重大理论创新和发明创造永远保持着个人的性质,即创造性的新发现,往往首先是在某一个人的大脑中产生的。

    从1994年 “脑细胞激活论”学说的首次提出,到脑复康治疗仪的问世,再到世界首台帕金森治疗仪、抑郁症治疗仪的诞生,他们不断地用自己发明的脑健康系列产品反复验证了“脑细胞激活论”,时间跨度整整20年。“学术上的抱负与占领市场这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高度一致和相互促进的”。对此,孙作东非常感慨:“20年来,我们一直处在省市有关部门的精心呵护之下,若没有黑龙江省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也许我们真的坚持不到现在。”

    依据“脑细胞激活论”所研发的帕金森治疗仪,突破了目前国际上治疗帕金森病主要依赖药物和手术的局限,让这一世界性医学难题有了新的治疗方法;依据“脑细胞激活论”所研发的抑郁症治疗仪的诞生,意味着人类的“不快乐”并非都必须用药物来解决,抑郁症又有了新的治疗途径。

    两项“世界首台”的问世,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国内外数百家媒体纷纷以《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发世界首台帕金森治疗仪》《世界首台抑郁症治疗仪在哈研制成功》等为题予以报道和转载,新华社也以多种语言向全世界发布了消息。

    孙作东与王文华夫妇,如今正行走于国际尖端科学的最前沿。他们的工作,引起了国内外科技界、医学界、学术界和战略投资家们的特别关注,同时也得到了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帕金森治疗仪,先后被国家列为科技企业创新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和黑龙江省“十二五”重点推进产业化项目,2012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抑郁症治疗仪,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和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011年获黑龙江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

    科技创新路 辛苦心不苦

    孙作东和王文华夫妇,相扶相携二十余载,家庭事业两不误,相互配合之默契,早已成业界美谈。现在,孙作东任黑龙江省亚欧脑科学研究院的院长,从事脑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脑健康系列产品研发工作,王文华任哈尔滨奥博医疗器械公司的董事长兼总工程师,负责脑科学院科研成果产业化工作,他们夫妻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犹如两只浪漫的蝴蝶,在科技花丛中翩翩起舞。

    孙作东,纯朴、睿智,和记者在一起,谈笑风声,很难让人把他与一个满身光环的严谨的脑科学研究员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王文华,洒脱率真、开朗时尚,热爱运动和音乐,尤其擅打乒乓球,会多种乐器,高兴时自弹自唱,时常陶醉在《青藏高原》上,接近专业水准。“高尚,是属于‘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女人”,孙作东如是评价自己的妻子;王文华又是如何评价自已的老公呢?“执着,认为孙作东是‘熊猫’级的人物”。

    家庭,在他俩儿心目中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些年,因工作关系,夫妇二人经常出国或奔走于国内各大城市之间,但他们有一个约定,“要行动,就一起行动,即使分离一段时间也尽量不超过半个月”。孙作东的父母和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他们唯一的女儿如她母亲一般儿阳光、漂亮,与父母处成了“铁哥们儿”,无话不谈,上高中时就是黑龙江省“十佳优秀中学生”,是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

    对和谐家庭的理解,孙作东认为,“幸福是动态的,爱情需要经营”,而王文华则解读为,“幸福的老人是儿女‘哄’出来的,优秀的丈夫是妻子‘惯’出来的,贤慧的妻子是丈夫‘疼’出来的,杰出的孩子是父母‘夸’出来的”。

    浅溪哗哗响 深潭默无声

    关于人生与事业,孙作东、王文华夫妇感悟很深,认为一生专注于一件事的人是令人敬畏的。无论是搞科研,还是做企业,一定要有定力,要耐得住寂寞,要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企业家要有自立精神和自救能力,谨慎交友,低调做人,远离风险和犯罪。风物长宜放眼量,凡是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事情,一概不做。做事一定要量力而行,放弃,同样考验着企业家的勇气和智慧。德厚方能载物,德不厚,飞不高,也走不远。金钱和权力应掌握在有品德的人手里,否则害人害己。尤其是企业家,更要学会自律,清高一点儿没什么错,这样做,既保护了自己,也对呵护过你的人负责任。

    这些年,他们夫妇也正是这么做的。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更多的时间需要“静”,夫妻二人也因此推掉了很多社会活动,错过了好多与亲朋好友欢聚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多项世界级科研成果的诞生。

    钱学森曾说过,“中国不缺少科学家,而缺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企业家”,他们对钱老的话是这样解读的,“中国不缺少科学家,也不缺少企业家,而是缺少既掌握科学技术又能够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科技型企业家”。

    “我的激情动力来自于产品,而不是利润” ,乔布斯如是说。他们夫妇认为,现在有些民营企业,之所以寿命不长、经不起风浪,和企业家的短视以及过于注重市场行为有关。科技人员办企业,可能会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可持续性的平衡与统一,时间越久,生命力越强大,经济危机就已说明了一些问题,真正的高科技企业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冲击和影响。

    他们创办的哈尔滨奥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经过近20年的精耕细作,现已发展成在国内脑健康领域处于龙头地位的专业化集团公司,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黑龙江省首批博士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在黑龙江省同行业中经济效益连续六年稳居第一,曾获黑龙江省科技效益一等奖;他们研发的奥博脑健康系列产品,让国内外50余万脑病患者成为受益者。他们夫妇用实际行动打破了“好产品不过三两年、民营企业存活不过四五年”的“民营企业宿命论”。

    心中有大爱 起舞也翩翩

    孙作东、王文华,这一对徜徉在科技创新大道上的伉俪,以其执着的人生信条、严谨的科学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优良的品德,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在荣誉和成绩面前,他们没有停步,正在坚定地迈向远方。

    在帕金森治疗仪科技成果鉴定会上,他们感言,“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山路上,我们每个人既是前人也是后人,科学就是在这种否定与肯定中进步的。如果没有帕金森病以往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做科研基础,如果没有临床专家们对左旋多巴、脑起搏器临床效果实事求是的总结和对帕金森治疗仪的客观评价,就不可能有世界首台帕金森治疗仪的诞生,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了人类的脑健康事业付出了诸多艰辛的医学界、科技界的前辈们”。

    “十二五”期间,他们又确定了下一步科技战略发展规划:依据“脑细胞激活论”研发的阿尔茨海默治疗仪,预期目的主治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已被黑龙江省列为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还有植物人促醒系统……

    脑科学,被认为是人类的最后的科学尖端。从他们的昨天、今天,我们依稀地看到了他们的明天。无论他们最终问鼎与否,都应该得到全社会的鼓励与呵护,因为人类的进步就是科学的进步,而科学的进步需要像他们这样的人!

    也许不远的将来,创造奇迹的人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明天给熟悉他们的人们留出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让人充满期待!

    大雪轻无痕,细雨润无声。繁重的科技创新工作,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将“知识”与“经济”结合在一起,把“经商”和“济世”统一起来,是他们夫妇始终守望的准则,就连他们的女儿,小小年纪也加入了他们的爱心行列。2007年,她获得了5000元的国家青少年科技奖,这个奖项的基金是团中央用邓小平生前稿费设立的,所以特别有意义,她也特别地珍惜。尽管如此,她还是捐了出来,资助了24名家庭贫困、成绩优异的乡村小学生,而自己仅留下一张面值100元的,并题了字,“永久的纪念——邓小平爷爷给的”,而后小心翼翼地加了塑封,珍藏了起来……

    “力所能及的为社会做些事情,应是公民的义务,不想靠这个出名。”王文华如是说。这就是他们的另一面人生,心存大爱,举重若轻,虚怀若谷。

    此时,我凝望着眼前的这一对夫妻,就好像欣赏一幅三维立体画,越看越有内容,画中真有画!我似乎看见了一幅动感十足的画卷,在徐徐展开,画中有玫瑰、丛林、小溪、蝴蝶…… 鸟语花香,如诗如歌,栩栩如生。现实中的孙作东、王文华伉俪,就像立体画中的两只蝴蝶,翩翩起舞,浪漫而又美丽。

    此刻,《两只蝴蝶》这首歌,仿佛又悠扬地在我的耳畔响起——

    “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亲爱的,你张张嘴,风中花香会让你沉醉;亲爱的,你跟我飞,穿过丛林去看小溪水;亲爱的,来跳个舞,爱的春天不会有天黑……”

    又一个“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记者 李丽云)

    ■链接

    帕金森病(Pakinson’s disease,PD)

    1817年,英国医生詹姆斯·帕金森(James Parkinson)首先发现了一组以震颤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疾病,并将这种病称为“震颤性麻痹”。为了纪念詹姆斯·帕金森医生,于1892年将“震颤性麻痹”改名为“帕金森病”。本病的主要症状包括震颤、强直、运动不能、姿态异常及平衡丧失。

    帕金森病是世界性医学难题,全球大约有400多万患者,中国已超过200万,且每年新增近10万。目前,药物治疗只能控制症状而不能治愈,且不能停止或改善疾病的发展,其日益突出的失效现象和不良反应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手术治疗主要有毁损术、脑深部电刺激术和组织细胞移植术,毁损术因其对脑神经的破坏不可逆,还会产生很多并发症,有的终身致残,现已不主张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术,即安装脑起搏器,因其需要在脑内植入异物而存在风险,且费用高昂,约12万—26万之间,有条件做手术的医院和患者十分有限,目前我国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尚不足2000例;组织细胞移植术,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向脑内移植能够产生多巴胺的神经细胞,如胎脑或神经干细胞,尚处于探索中。

    奥博帕金森治疗仪适用于轻、中度帕金森病,2011年1月31日获得了国家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该仪器突破了国际上治疗帕金森病主要依赖药物和手术的局限,是治疗帕金森病的又一新方法。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

    1906年,本病由德国医生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首先进行了描述,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起病隐袭,病程呈慢性进行性,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因此又叫老年性痴呆。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

    阿尔茨海默病是世界性医学难题,全球大约有2500万AD患者,在65岁以上人群中约为5%, 85岁以上人群中约20%。随着人口的老龄化,A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对于进行性的AD病人,还没有任何药物能够阻止或延缓其病情的发展。此病较为公认的发病机制学说是脑内胆碱能神经元减少,导致乙酰胆碱(ACh)合成、储存和释放减少,进而引起以记忆和识别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系列临床表现,而胆碱能神经递质是脑组织中的重要化学物质。

    奥博阿尔茨海默治疗仪,预期目的主治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依据的是孙作东“脑细胞激活论”,应用的是“内源性神经递质调控技术”,已被黑龙江省列为“十二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目前临床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数理统计学意义已经显现,有望成为有效治疗AD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科技日报》(2013-02-25 五版)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3-02/25/content_575629.htm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帕金森|治疗仪|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